●名称: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
●地点: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
●意义:集中展示了李翔梧等烈士的光辉战斗历程
核心提示
从洛宁县城出发,向西南行进约30公里,有一个千余人的小山村——中高村。110年前,洛宁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李翔梧就诞生在这里。近年,在李翔梧烈士故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21日,《洛阳晚报》记者驱车来到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感受先烈为党的事业奋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追寻那段红色记忆。
走访 纪念馆里,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传奇
走进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一面大大的党旗首先映入眼帘。
这几天,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又收到不少基层党组织前来重温入党誓词的预约。“李翔梧烈士是洛宁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他把《共产党宣言》带到了洛宁,是洛宁党组织的开拓者。”每次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结束后,馆长韦贝克都会向到访的党员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传奇。
韦贝克的讲述,通常从馆内的翔梧纪念室开始。在这里,李翔梧和爱人刘志敏的革命事迹被细细展开,而他播撒下的革命火种,至今仍让到访的党员心潮澎湃。
李翔梧,原名李凤周,1907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18年至1924年,李翔梧先后进入洛宁县立高小、河南省立第四师范(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和河南省立第一师范(位于开封)学习,他积极参与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立志投身革命,救国于危亡。
1925年,李翔梧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前往莫斯科深造,学会了英、俄、德、日四门外语。此后不久,他与来自信阳市罗山县的刘志敏(1935年在福建漳州就义)结为革命伉俪。
1931年,李翔梧奉命回到中央苏区,迅速成长为我党早期的军事人才,他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在《红色中华》上刊登多篇脍炙人口的战斗诗篇,激励了苏区军民的反“围剿”斗争。
长征开始后,李翔梧和项英、陈毅等人奉命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突围,李翔梧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底张乡乡长贺海波说,为了更好地传播李翔梧的光辉事迹,最近,该乡自筹资金制作了15分钟的李翔梧纪录片,今后,再有党组织前来参观、学习,可以在影像教育室观看影片,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讲述 坚定红色信仰,老区先烈前赴后继
翔梧纪念室的旁边,依次是老区人物室、革命史实室。作为河南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底张乡的英模人物不胜枚举。韦贝克说,为了深度弘扬和继承革命传统,从建馆至今,洛宁县底张革命老区纪念馆多方搜寻,将寻访到的英模事迹通过照片、展板,一一再现。
李宗白、温旭阳、彭治家……在纪念馆内的底张革命烈士英名录里,98位烈士的牺牲日期一目了然,他们中,有些牺牲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牺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贺海波说,透过这些先烈的事迹,底张党组织艰难的发展历程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从1925年李翔梧将《共产党宣言》带回洛宁,到李宗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温旭阳、王振纪等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凭借坚定的红色信仰,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付出了青春和生命。
在纪念馆的西侧,有一扇古朴的棕黄色木门,打开木门,正对着的是一条贯穿在白墙灰瓦间的小巷子。这条巷子通往李翔梧的故居,全长150米,与普通的农村小巷不同的是,这是一条“红色廊道”。行走其中,可以看到从中共一大至中共十九大我党的发展历程及重大事件,重温红色历史。
李翔梧故居目前正在修缮,初冬的阳光照进小院,虽然当年的风云早已不见,可红色的精神留存至今。这里除了是烈士的出生地,在革命年代,还掩护过多位优秀共产党员。
以李翔梧名字命名的“翔梧小学”与纪念馆一墙之隔,记者随意询问,孩子们对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耳熟能详。韦贝克同时兼任学校的校长,他说,多年来,以李翔梧和各位先烈的事迹改编的“三字经”都是学生的必背篇目。
点 评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说,先烈们辉煌的战斗历程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是洛阳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洛阳人民的宝贵财富。
感 言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冯谢天说,身为李翔梧的校友,我很荣幸地加入了洛阳师范学院第九期翔梧班,并曾作为队长带领学校的支教队前往翔梧小学支教,充分了解了李翔梧的光辉事迹。翔梧班以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崇高革命精神为己任,通过这些经历,我感受到了青年党员身上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我们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把我党及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