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处中原,与遥远的北国草原隔着千山万水,然而在洛阳的邙山上生活着蒙古族李氏后裔。他们早已融入农耕文明,只是在祭祀先祖木华黎的时候,内心深处的草原记忆就会鲜活起来。
木华黎被成吉思汗视为臂膀,其家族在蒙元时期地位极为显赫。他的后人改姓为李,也与家国命运分不开。
1 明朝的老家谱,为他们记下“来时路”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由席慕蓉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李孝斌唱得格外动听。
李孝斌是孟津常袋人,今年66岁。他是洛阳蒙古族祭祀协会的副会长,已多次前往内蒙古寻根祭祖,并与蒙古族女作家席慕蓉结下了友谊。和所有的洛阳木华黎后裔一样,他能知道自己是“草原的孩子”,多亏了600多年前留下的老家谱。
那部珍贵的老家谱是李年修的,时间在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
李年是武德将军咬儿的曾孙,住在松江(在今上海)。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时,咬儿已去世。他晚年让儿子们弃武从文,并“从木从子”,易姓为李,四子名叫李可用,五子名叫李可礼。
李可用善骑射,有大将风度。明军攻打松江时,他因“款附意缓”被贬河南,成了戍守洛阳的一名小官,也是洛阳蒙古族李氏的始迁祖。
起初,李可用家住洛城南关,后迁至城北邙山上的李家营,即今孟津县麻屯镇李营村。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李英,次子名叫李茂。李英后来迁居南阳,留在洛阳的为李茂一支,至今已繁衍5000余人。
李可礼留在松江,走的是科举之路。他幼学《春秋》,16岁考中进士,曾主持河南省试,为国家选拔人才。在江西任县令时,他被朝廷升为文林郎,后来赴京述职,因病去世,享年54岁。
李可礼有个儿子名叫李萱,李萱生了李年。公元1441年,为保存家族记忆,李年修成《李氏族谱》,称“李出有元,札剌尔氏,世居斡难河东”,并清楚地记载了木华黎后裔迁居洛阳始末。他在家谱序言中提出:“孝友贞让之行于家,惠政善教之及于人,胥可观诸后者。”今天,“孝友贞让,惠政善教”仍被洛阳的木华黎后裔奉为家训。
“明朝初年,洛阳和松江的李氏后人多有来往,因此洛阳存有李年所撰的《李氏族谱》。只是世事沧桑,两地之间后来渐渐不通音信了。”李孝斌说。
2 民国续修家谱,留住即将湮灭的往事
明初迁洛后,李茂生了四个儿子。随着人口逐渐增多,一些李氏后人离开李家营,开始迁往周边的西陡沟上寨、常袋等地生活。
西陡沟上寨,即今天的西工区红山乡上寨村,距李家营大约4公里,明末,李世用从李家营迁居至此,这里便成了洛阳蒙古族李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民国时期,李氏后人续修家谱,上寨村的李献廷出了不少力。
据史料记载,李献廷是一名儒商,清末在洛阳西大街开了协和万药店,以药材齐全著称。当时,他与洛阳的社会名流多有结交,如举人周维新是他的亲家,“中州儒宗”许鼎臣是他的知己,翰林林东郊、举人杨思温及叶连三等,都和他过从甚密。
李献廷有一子,字正甫,是许鼎臣的得意弟子。李正甫年纪轻轻,博学能文,20岁能作《河南通志》。他后奉陕督军之命,随师入陕,不料积劳成疾,回来后抱病月余,于1923年冬去世,年仅22岁。
“李正甫留下一个遗腹子,名叫李天顺。李天顺天资聪颖,李献廷给他请了私塾教师,就是李家营的李世贞。”今年86岁的李佑勋说,当时,李献廷筹划续修《李氏族谱》,李世贞便承担了这一工作。他走访各村,抄录碑碣,花了3年时间,终于集合族之力,在1934年完成了对明朝老家谱的续修。家谱中增加了辈序诗,还特别加入了李正甫的生平事略等内容。李献廷出资刊印300部,分发给各村的族人保存。
从李年初修家谱到这次重修,时间过去了将近500年。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世贞、李献廷等人的努力,许多往事就湮灭了。
迁到南阳的李英后人,也曾多次回到洛阳寻根。20世纪60年代末,他们辗转找到李家营,说出了“锡家维绪业”的辈序诗,可见1934年重修家谱时,两地族人尚有联系。
“20世纪80年代,南阳唐河的李氏族人来上寨村寻根。我父亲李天顺还把他们领到家中吃了顿饭。”李永平说。
这次重修的李氏家谱,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南阳的李英后人找到了自己的祖根。孟津籍作家李凖也是在看过这部家谱后,又与元史对照,才确定了自己是元末明初遗落中原的蒙古族后裔。
3 盛世再修家谱,还原一段草原记忆
2005年,洛阳的蒙古族李氏再度续修家谱。这次修家谱的主编,就是上寨村的李佑勋,当时他已70多岁。
“其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家族的来历。”他说。
李天顺不一样。他从小接触洛阳的社会名流,又师从李世贞,古文功底深厚。这次再修家谱时,将明朝《李氏族谱》翻译成白话文的工作,就是他完成的。
“我比李天顺小10多岁,是他的学生。”李佑勋说。2007年,李天顺等人还写了《洛阳的蒙古族后裔》一文,详细介绍了木华黎家族的来龙去脉。如今李天顺虽已去世,但他付出的那些心血,不会被人忘记。
是啊!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对洛阳的木华黎后裔来说,盛世再修家谱,似乎更有别样的意义。
据李孝斌介绍,自2005年起,他和上寨村、李营村等地的李氏后人一起,开始每年前往内蒙古寻根祭祖。2011年,上寨村建起了木华黎祭祀地,与内蒙古方面的交流更多了。“这几年,研究蒙古族历史的专家和学者常来洛阳。”他说。
就在11月22日,木华黎祭祀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从内蒙古远道而来,在上寨村参观结束后,又到李营村开了研讨会。其中,64岁的贺其叶勒图说,他来自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老家在扎赉(lài)特旗。“扎赉特旗就是木华黎后裔在内蒙古的聚居地,那里建有木华黎广场,欢迎洛阳的族人常回去看看。”他说。
47岁的拜啸霖来自陕西大荔,是元英宗时丞相拜住的后人。这是他第三次来洛阳“探亲”,为了追寻家族的历史,也许他还要走更多的路。
如今,除洛阳和南阳的李氏、陕西的“拜”姓人等外,福建泉州还有“出”姓的蒙古族人,也是木华黎的后裔。当这些“草原的孩子”相聚在一起,也许就能还原一段属于自己的草原记忆。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