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立阁 文/图
■编者按
时光如沙,在每个人的指缝间匆匆流过,不经意间,2017年已慢慢流进时间的沙滩,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过往。
2017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记录,有欢乐,有悲伤;有精彩,有落寞;有成功,有失败……而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这一年留下的数字,让人感动,让人赞叹。
2017年,他们为环卫工人、进城务工人员等有需要的人群送出38218个馒头;他自驾看了14252公里的美景;他上、下雨污水井12000米,超过一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他学会了7300个英语单词;她迎接了658个宝宝;他见证了171场婚礼;他献血21次;她和团队培育出的7个牡丹新品种得到认证;他修复了1件珍贵文物……
生活的乐趣取决于生活的本身。回望,是为了纪念,为了感动,为了2018更好地前行。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2018,让生活更精彩,让每一个人的记录亮起来!
姓名:郭海龙
年龄:30岁
早上8点半,郭海龙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穿上工作服,戴上手套、口罩,俨然一副要上手术台的架势。“我的工作确实是做手术,只不过对象不是病人,而是埋在地下数千年的文物。”他说。
郭海龙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的一名文物修复师,专攻青铜器修复。2017年,他只专心做了一件事——修复一个东周时期的青铜罍(léi)。
郭海龙小心翼翼地从库房的架子上将刚刚修复好的青铜罍取下,这件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呈现在记者眼前。“高30厘米,腹径38厘米,小口、广肩、深腹,是东周时期的器物。”郭海龙颇为自豪地介绍着,仿佛这件青铜罍是自己的孩子一般。
罍是古代的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郭海龙修复的这件青铜罍上面有着繁复的花纹,再配上厚重古朴的造型,显得十分凝重大方。“刚出土时它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郭海龙拿出手机找到之前的照片,照片显示当时这件青铜罍四分五裂,还有不少残缺。
是怎样的妙手让这件珍贵文物焕发了生机?郭海龙说,这看上去很神奇,实际上下的都是“笨功夫”。先细细清理杂质,再将变形的地方校正,然后按照花纹补上残缺,之后进行拼接,最后再打磨、上色。“它体积不大,但这几道工序一一做下来,几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郭海龙说。
办公室里很安静,放好修复好的青铜罍,郭海龙又开始一件青铜尊的修复工作,阳光打在铜尊上,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新年愿望:专心把文物修复好,让这些沉睡的宝藏焕发生机,让更多人通过文物了解洛阳灿烂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