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瑞
“这雪再不下,我就把手机吃了。”这句话出自1月3日市气象台官方微信推送的天气信息标题,一句调侃话其实表达着气象工作者盼雪的急切心情。
1月3日傍晚,我市上空漫天飞舞的雪花,截至4日清晨,为了预报好这场雪,他们已经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
预报:大雪预报工作,早在一周前就开始了
昨日上午,《洛阳晚报》记者来到市气象台,在办公楼走廊里便听到办公室里传来的阵阵电话响声,推门进去,几名预报员正忙着沟通关于这场雪的最新气象信息。
1月3日傍晚,市区迎来降雪,而这场雪的预报工作,其实早在一周之前就开始了。2017年12月31日17时,市气象台发布题为《2018年1月2日至7日我市有两次大范围降雪和持续低温天气》的重要气象信息,预计“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强冷空气共同影响,2日夜里到7日我市有两次降雪天气过程,主要降雪时段出现在3日白天到4日白天”。
这条信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2017年冬季“贫雪”,让2018年的首场雪备受瞩目。
1月2日11时30分,市气象局还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雪)Ⅳ级和(寒潮)Ⅳ级应急响应状态,3日11时提高为重大气象灾害(暴雪)Ⅱ级。
直到3日中午,我市上空始终未见雪花的影子,市气象台办公室的电话也响得越来越频繁。“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相关单位,都在询问我们关于下雪的信息,说实话当时压力很大,但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我们的判断应该是没错的,1月3日雪一定会下。”市气象台台长禹东晖说。
涨粉:3日白天大雪没来,市气象台官博粉丝却涨了2000多个
3日13时48分,@洛阳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信息:“最新预报:目前我市受高压脊的抑制作用影响,虽然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雪,南部、西南部出现小雪,但明显的强降雪还没有出现。预计随着高压脊东移,低槽逐渐在下午到夜里开始影响我市……”
这条简短的信息其实并不寻常,@洛阳气象局日常的预报信息一般在每天的7时和17时发布,突然在中午发布最新的天气预报,是因为关于降雪预报的质疑声越来越多。网络上甚至还流传起关于降雪的段子:“暴雪已经到达洛阳市边上,正在办理相关进城手续……”
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怡,是@洛阳气象局官方微博的编辑。她回忆,仅1月3日当天,该微博就涨粉2000多个,互动292次,这两个数字均比以往有明显增加。
“无论是在我们的官方微博上,还是在微信上,网友的留言都集中在到底会不会下雪的问题上,感觉大家既怀疑天气预报,又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在这个时候,我们希望用官方的专业预测来解答网友们的疑惑。”张怡说。
坚守:每3个小时汇总一次气象信息
“从2日早晨来上班,好几位同事至今还没有离开过单位,雪下了,质疑声平息了,但我们的工作也进入了更紧张的状态。”禹东晖说。
从3日18时至4日16时,市气象台连续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暴雪黄色预警、暴雪橙色预警等7条预警信息。这些简短的预警信息的背后,是气象台预报员彻夜不眠的奋战。
每一条预警信息,都需要预报员将数据结合自己的专业分析,再通过探讨研判来最终发布。
市气象台预报员需要每3个小时将全市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向社会发布,以便大家掌握实时雪情。在降雪天气结束前,这些工作还会继续进行。
禹东晖说,2017年市气象台的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9.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相比全省其他城市,我市的天气预报难度要大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天气的变化除了受大气运动的影响,还受到下垫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形条件的影响,我市多山区,地形复杂,这些地形条件会增加天气预报的难度。
“每次极端天气来临,我们比公众更密切关注着天气的变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气象知识和气象信息,理性看待天气预报。”禹东晖说。
延伸阅读
降水量和积雪深度如何测量?
市气象局专业科负责人姜琼哲说,目前我市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都使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来对降水量进行自动化观测。简单来说,就是将积雪化成水,再称重测量来得出降水量的大小。
积雪深度目前仍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来得出,观测员需要定时在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内使用量雪尺随机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积雪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