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李克强说,要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结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面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面向增进民生福祉,开展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污染治理等领域攻关,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关链接
我市7项科技成果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有不少都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成就
□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任姣姣 王三良
《洛阳晚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由我市企业、研究院所及高校主持或参与的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的共有5项,其中来自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的“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项目获得一等奖;获得二等奖的有来自洛阳涧光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项目,来自河南科技大学、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的“高强高导铜合金关键制备加工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来自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的“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项目,来自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的“寰枢椎脱位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项目。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有2项,分别是来自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的“超细贝氏体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来自一拖集团的“复杂铸件无模复合成形制造方法与装备”项目。
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有不少都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成就。
自“十二五”以来,我市已经连续7年共计3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出现“井喷”的是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市9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项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特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时隔11年迎来“双响”
□据 新华社
时隔11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迎来“双响”——唐本忠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聚集诱导发光”和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双双折桂。其中,“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被学界评价为香港和内地科研交流融合的典范。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99年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以来,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秉持“慎之又慎、宁缺毋滥”的高标准原则,曾9年空缺,距2006年产生两个一等奖已有11年。“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问世。奖项从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领域,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创新引领领域更加多元。”
王泽山
“国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火炸药专家
籍 贯 吉林省吉林市
出生年月 1935年10月
主要成就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发明的“远程、低过载、等模块”发射装药技术,使我国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发射过载、炮口动能等核心指标世界领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世界性难题,虽经多年研究,但至今国际上未能完全解决其中的核心问题。
1996年,他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时至今日,其材料工艺、弹道和长储等性能仍全面优于国外技术。
侯云德
“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籍 贯 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年月 1929年7月
主要成就
他曾连任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率领团队相继研制出2个国家Ⅰ类新药和6个国家Ⅱ类新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开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先河。
干扰素,是病毒“克星”,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扰素全部依赖进口,20多年过去了,现在干扰素大部分实现进口替代。
2008年,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在侯老等众多专家、医务人员多年努力下,我国建立起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