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洛阳·城事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月9日 星期

从此天然成追忆
著名书画家、《洛阳日报》原美编陈天然与世长辞

陈天然作品《声闻于野》局部

书画家陈天然(摄于2013年9月)

2013年,陈天然向读者问好

记者采访陈天然(摄于2013年9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孙自豪

1月5日上午,著名书画家、《洛阳日报》原美术编辑陈天然在郑州驾鹤西去,享年92岁。噩耗传来,广大洛报同仁以各种形式向陈老的溘然离去表达哀思。

1 一张报纸,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

陈天然,原名陈冉,1926年4月生于河南巩义,是我国著名版画家、书法家,曾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名誉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常说,一张报纸,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他的艺术起点在洛阳日报社。

1948年4月9日,即洛阳再次解放的第四天,《洛阳日报》前身、河南省第一家地方党委机关报《新洛阳报》创刊。当年8月,22岁的乡村教师陈天然作为报社唯一的美术编辑,在《新洛阳报》开始了历时半年的美编工作。

2 在岗半年,他每天工作力求精美

2013年9月,记者到陈天然位于巩义市河洛镇柏沟岭村“天然山庄”的家里,探望了这位享誉书画界的老同事。当时,我们特意带去了一份1948年《新洛阳报》的复印件和一份新洛阳报社时期的员工名单。88岁的陈天然老人兴奋得从椅子上站起来,凑向门口细看。

报纸,从头看到尾,爱不释手。108人的名单,一个一个地念,一个一个地回忆。陈老回忆,当时条件很苦,新洛阳报社辗转几个地方,都是破屋、陋院、土墙,与农村无异。但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都有一股子革命朝气,每当收到重大胜利消息,就立即印发号外,上街叫卖。

“记者们都有枪,我是编辑,我没有。”陈老说,洛阳当时敌特活动猖獗,记者外出采访一般都带手枪,夜间外出采访还要背上步枪。我们的一个同事,叫许金台,外出采访时遭遇敌人,奋力抗击,因寡不敌众被敌人残忍杀害。

陈老说,当年虽然设置美编岗位,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他在岗的半年时间,《新洛阳报》没有刊发过一张原创插图。不过,他每天都用木头刻制题花、标题等,力求精美。遗憾的是,当时的报纸没有编辑署名的规定,报纸上没有留下陈老的名字。但他大手一挥,说:“我们依旧乐于工作!”

3 艺术之蜜,他从生活和实践中采取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陈老经常记起这段短暂的新闻从业经历。他说:“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太短,从事艺术的时间很长,两者有相通之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搞艺术也是。”

“我之所以有点儿成绩,是因为我有生活的体验。”陈老说,当年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采来新鲜素材献给读者,无形之中影响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几十年来,他坚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治学之道,像蜜蜂一样勤奋,从生活和实践中采取艺术之蜜。有时,一幅八开大的风景写生,要头顶太阳画一整天;有时,一幅十六开大的版画,要反复修改4个月。

陈老说,多年的劳动生活,帮他解决了构思、构图、形象和黑白的关系。刀法的运用、线条的变化,完全服从于土地的结构和质感。无论是人物活动,还是牲畜农具,都力求符合真实生活。有一年,为了表现矿工作品的艺术本真,他与伙伴儿在洛阳龙门煤矿体验生活了一个多月。

在写他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他说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自己嚼过的馍再嚼也很难受。生活、土地是艺术的源泉。”这,便是陈老艺术生命力之真谛。

如今,那句亲切的“我也是洛报人”依然回响在广大洛报同仁的脑海里,那句发自内心的“向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读者问好”的手书墨迹始干,人已不在。

斯人已去,此情长存。

逝者走好,生者奋发!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