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洛阳·城事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月9日 星期
历时5年多,由居民编写的洛龙区首部村志《陈李寨村志》正式出版
记录村庄历史,勾起浓浓乡愁
□记者 范瑞 通讯员 王书敏 文/图
王麦立在翻看编写村志时做的笔记
《陈李寨村志》

洛龙区陈李寨村是新区整体征迁第一村,如今,十几年过去,昔日古朴的村庄,早已被宽敞现代的龙祥小区取代。

消失的村庄,无法磨灭居民的乡愁。为了记录陈李寨村千年历史、淳朴民风,居民王麦立、王建设等人历时5年多,共同编写出80万字的《陈李寨村志》,并于近日正式出版,这也是洛龙区首部正式出版的村志。

1 孩子的一句话,让他深受触动

日前,在洛龙区龙祥社区陈李寨居委会办公室里,《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陈李寨村志》的主编王麦立,今年54岁的他是原陈李寨村村民,如今是陈李寨居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现在,距离陈李寨村整体拆迁已经过去十几年,我们这代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对已经消失的村庄有很深的感情。”王麦立说。

2012年,洛龙区史志档案局在古城乡召开《消失的村庄》编纂动员会,为在新区整体拆迁中消失的28个村庄撰史,这也成为《陈李寨村志》编写的契机,因王麦立对村史熟悉,他被居民推荐成《陈李寨村志》的主编。

在编写之初,村里小孩的一句话让王麦立内心深受触动。2013年,王麦立的女儿在洛龙区李楼镇举行婚礼,送亲路上途经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时,送亲队伍中突然冒出一句话,惹得大伙都笑了起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儿,指着麦苗说:“呀,好大的韭菜啊!”

正是这句天真的童言,让王麦立意识到手头刚刚开始的村志编纂工作有多么重要。

“当时,我们村拆迁不过10年时间,小孩子们已经‘错把麦苗当韭菜’,随着时间流逝,未来关于村庄、关于农耕生活的记忆会越来越少,用一部村志把村庄的历史留住,这件事迫在眉睫。”王麦立说。

2 1800多个难眠的夜晚,枕边始终放着纸笔

“陈李寨,脾气赖,四十八天打个寨。”提起陈李寨村的历史,居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句顺口溜。

这句在村民中代代相传的顺口溜,讲述的是陈李寨村最初打寨的历史,可在编写村志时,这句熟悉的话难倒了王麦立。

据考证,1924年深秋,陈李寨人开始打寨,当时全村不足400人,而建成的寨墙长达1公里。“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人,怎么可能把寨墙建起来?”为了找到答案,王麦立走访了全村30余位老人。

已故老人王小栓曾提到的一个细节帮助王麦立找到了答案:“老先生回忆说,当时豫东、山东闹饥荒,许多人逃到洛阳寻找生路,只要管饭,他们就加入到打寨行列里来。这一下子就解释了为啥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还能在48天内迅速打寨的问题。”

翻看村志,里面的内容除了陈李寨村的历史,还包括乡村文化建设、征迁经过、民俗家风,以及村民自己写的乡愁故事。

村志中的诸多细节,都是靠着王麦立和同事们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天聊出来的。王麦立说,编写村志的5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每天凌晨2点都会醒来,思考写的内容有哪些问题,还要找哪些老人再了解情况……

“年龄渐长,我记性也越来越不好了,就在床头放了笔记本和笔,夜里醒来想到啥,就赶紧记下来,白天好再去问问。”王麦立说。

在王麦立的办公桌上,仍保留着当时的走访笔记,几百页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用工整的钢笔楷书记录着走访内容,这样的笔记本王麦立记了近10本,走访过的村民有上百位。

3 点滴乡村故事,勾起游子乡愁

如今《陈李寨村志》正式出版,王麦立既高兴又有些遗憾。他说:“多位曾为我们提供过帮助的老人如今已经离世了,不过我想,村志最后得以顺利出版,也算是对他们的告慰吧。有了他们的帮助,才让我们村的历史得以完整地记录和留存。”

村志出版后,原陈李寨村的每户家庭都收到了这本记录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历史的村志,一些远在外地工作、定居的陈李寨村人,也用这本村志来寄托乡愁。

前不久,离开陈李寨村50余年的80岁老人王群娃从兰州回到家乡探亲,翻看村志中点点滴滴的乡村往事,勾起老人浓浓乡愁。临行时,她的行李中多了两本沉甸甸的村志,她想带回去给家里的后辈们看看。

“翻开这部村志,油墨香味同陈李寨村的俗事乡情扑面而来。”洛龙区史志档案局局长马正标在序言中写道。

这部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志,给洛龙区的村志编写工作起到了标杆作用,马正标说,他们将以此为契机掀起洛龙区村志编写的热潮,并计划在各社区建立起村史馆、家风家训馆,让古老村史引领现代民风。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