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月9日 星期
“国家宝藏在河洛”之贾湖骨笛
听,8700年前的笛音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国宝档案

名号:贾湖骨笛

诞生时代:

新石器时代

出土时间:1987年

出土地点: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

收藏单位:

河南博物院

扫码倾听贾湖骨笛吹奏的《小白菜》


河南博物院里有一支骨头制的笛子,它被摆放在展厅进门处的角落里,标签上没有特别推介,乍一看很不起眼儿,若非央视《国家宝藏》重磅推荐,注意到它的人大概不会特别多。

音乐系的学生见到它,则会生出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亲切感:“啊,这就是贾湖骨笛呀!”

是的,它便是贾湖骨笛!

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是学习中国音乐史绕不开的宝物。

它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1 神秘骨笛,8700岁了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

漯河古称隐阳城,属于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圈。南街村就在漯河市,洛阳人周末无事,好结伴去那儿参观。

1987年,人们在贾湖遗址发现了这支神奇的骨笛:长23.1厘米,七孔,中空,取材于仙鹤尺骨,也就是丹顶鹤翅膀部位的骨头。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它诞生于8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贾湖遗址有几百座墓葬,只有少数墓葬随葬有骨笛。人们见到它时,它正静静地躺在墓主人身旁,泛着幽幽的光泽。

人们推测,它的拥有者很可能是黄河流域某原始部落的首领。

2 用它,能吹《小白菜》

萧兴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主任。初次见到贾湖骨笛时,他大吃一惊,两眼放光。

1987年,萧兴华受托测试贾湖骨笛的音准。几千年前的笛子能否吹响现代旋律?当时谁的心里都没谱儿。

萧兴华小心翼翼地拿起骨笛,凑到唇边,像吹竖笛那样,试着吹了一曲河北民歌《小白菜》,没想到笛音苍茫古朴,音准竟然分毫不差!

测试结果证明,这支“老古董”乐器,不仅能吹奏传统的五声、七声调式乐曲,还能吹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乐曲。

这是中国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实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乐器还要早2000多年!

它的横空出世,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宣告笛子源于中原,并间接证明了河洛地区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发源地。

“这是缘分啊!我越搞越兴奋,越搞越觉得有意思!”萧兴华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自豪地说,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各个方面,先民们通过乐器创造了共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的沟通促进了民族的沟通,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的基础。

3 骨笛钻孔,仍是谜题

河洛先民逐水而居,仰赖自然,看老天爷的脸色生活。先民们相信,手握神秘骨笛,可与天地神灵沟通。

音乐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骨笛吹响,群鸟飞翔,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都有了途径释放。

史载,4000多年前,黄帝的乐师伶伦曾在今洛宁县一带取竹制笛。此前,河洛先民多用禽骨制笛。

要在坚硬的骨头上钻出规范的音孔,很难。

即便是如今,人们仍不知道河洛先民是用什么工具、什么方法在薄而硬的骨头上钻出一个个圆孔的。

贾湖骨笛上有钻孔前刻画的标记,这表明先民们在钻孔时精确计算过孔距及音差。贾湖骨笛有七声音阶,比只能吹奏几个音的河姆渡骨哨先进得多。

8700年前的人,竟有如此高超的音律水平,让人惊叹。

华夏初音,温情传递,千年古乐,传承不灭。8000多年前的音乐秘密,仍有待后人研究探索。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