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走了,接孩子去!”昨日11时,涧西区南昌路办事处江西社区的“妈妈志愿者”成员们又按时出发了。在这支成立了两年的队伍里,大伙儿每天接送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她们很快乐、充实。
1 团队近20人,每人都带两三个“孩子”
为人父母,都知道带孩子的不易——按时做饭,上学时定点接送,平时还得辅导功课、陪玩儿……如果有两个孩子,劳动量还得翻番,也正因为如此,网络上出现了诸如“带娃引发心脏疾病”之类的新闻。
这样的情况,在“妈妈志愿者”团队却不存在,虽然每位成员都带两三个孩子,但是大家越带越有劲儿。“想加入这个团队,自己得先有孩子,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角色’。”31岁的吴女士说。
两年前,在江西社区,一个8岁女孩的父母因故离世后,这个女孩和奶奶相依为命。社区工作人员在一次入户走访后,萌发了成立帮扶团队的想法。“我们辖区有一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有的居民因工作忙不能经常照顾孩子,而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女性,于是成立了‘妈妈志愿者’。”江西社区负责人说,在工作人员的倡议下,一些自由时间比较多的女性居民加入了这支队伍,目前该团队有近20名成员。
2 为了带好“闺女”,她和老公每天都挺忙
“妈妈志愿者”在确定帮扶对象时,一般采取就近原则,比如两家住得近或者孩子们都在一个学校上学,便于照顾。
自从孩子到外地上大学,居民杨锦锦的空闲时间多了不少,但她没闲着,因为还有个10岁的“闺女”让她一直惦记着,这个“闺女”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当年8岁的女孩。“孩子平时和老人生活,性格有点儿孤僻。”杨锦锦说,每逢休息,她就和老公一起带着“闺女”去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地玩耍,“闺女”慢慢地开朗了不少,每天学校发生啥事儿也愿意主动告诉她。
带着俩男孩一起吃饭,互相督促学习和辅导功课,有时负责接送孩子,这是39岁许丽娟的日常生活。由于邻居工作忙,经常把孩子交给她照顾,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孩子的另一个家。“两个人同学校、同年级,互相也能做伴儿。”许丽娟说,孩子的妈妈在感动之余对她非常信任,因为孩子的关系,现在两家的关系也挺好。
3 她带娃两年后,孩子张口叫了一声“妈”
江西社区负责人说,“妈妈志愿者”团队之所以能一直坚持,并且人数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感情产生了共鸣。“都是当妈的人,看到孩子,就不由自主想去关心和呵护。”她说。
一位“妈妈志愿者”告诉记者,辖区有一个11岁的女孩,出生没多久父母就离婚了,女孩跟着经常外出打工的父亲生活。“孩子喜欢画画,两年来,我常带她去捡落叶制作手绘图案。”这位社区“妈妈志愿者”眼眶红红地说,前不久,孩子小声叫了她一句“妈妈”,并称“阿姨,你要是我妈妈多好”,让她很感动。
“如果需要投入很多精力、时间,‘妈妈志愿者’团队可能不会坚持很久,但是现在做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接送的又是住在本辖区的孩子,大家都乐于奉献。”该负责人说,今后,“妈妈志愿者”团队计划在“微公益”行动的基础上,举行一些诸如“大手拉小手”“亲子运动会”等活动,邀请辖区居民带着孩子参加,对其所帮扶的孩子结识更多的同龄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