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晋石崇,你会想到什么?土豪斗富、绿珠坠楼、金谷二十四友……总之,这是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家伙。如果知道他竟是王昭君的“知音”,恐怕你会大跌眼镜。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汉宫女子王昭君出塞和亲,怀抱琵琶怅然回首,这一形象最早出自石崇的臆测。他在洛阳金谷园作《王明君辞》,也为后来的咏昭君诗奠定了基调。
1 他是京城首富
也是西晋才子
王昭君是西汉人,石崇是西晋人,若说这两个人有什么交集,总感觉有点儿像关公战秦琼。
年纪相差约300岁的他们,还真因一个物件而拴在了一起。
什么物件?说来大家都熟悉,就是琵琶。
无论是“千载琵琶作胡语”还是“马上琵琶行万里”,古往今来,人们对昭君和亲的故事津津乐道,在咏昭君的诗中,往往少不了琵琶。她在《昭君出塞图》中的形象,基本上是一袭斗篷、怀抱琵琶。可以说,琵琶是昭君出塞不可或缺的道具。
琵琶这个道具并非最初就有,而是人们根据石崇的臆测加上的。
当年为了教绿珠乐舞,石崇在金谷园作《王明君辞》,序言中提到昭君出塞时可能带着琵琶。这首乐府诗流传很广,世人便以讹传讹,认为昭君出塞时真的怀抱琵琶。这个结果,是石崇始料不及的。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多少有点儿意外:土豪石崇除了斗富,竟然还会写诗?
是呀,很多人都误解他了。毕竟,他还顶着“西晋文学家”的名号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一言难尽的人生。
石崇,字季伦,出生于公元249年,其父石苞是西晋的开国元勋。都说知子莫若父,这话一点儿也不假。石苞去世时,压根儿没给石崇留家产,只说“不用担心,这孩子会自己弄钱的”。事实证明,石苞没有看走眼。
石崇从20多岁当修武令开始,在官场上几起几落,不停折腾。他虽有才干,行为却不检点,当荆州刺史时,更是让手下冒充强盗抢劫过往客商,并用这种手段让自己成了西晋首富。后来,他回到京师洛阳,连皇亲贵胄都不放在眼里,没事就跟别人斗富。当时没人能斗得过他,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没他富有。
如果只是有钱,倒也不算什么,偏偏石崇还是才子,在文学上很有造诣。他在洛阳城外的金谷涧建了别墅——金谷园,园内遍植奇花异草,点缀楼台亭榭。一时间,这里公卿、名流云集,日日宴饮,夜夜笙歌,他们在金谷园中饮酒作诗,成了西晋文坛的一大盛事。
2 一座金谷名园
多少风流往事
公元300年,石崇在洛阳东市刑场被杀。和他一起受刑的还有潘岳,那个著名的美男子。在金谷二十四友中,他们都是核心人物。
可悲的是,在即将被押往刑场时,石崇还以为自己罪不至死,最多就是流放。等意识到对手要夺他的家产时,他才放弃了活命的幻想。
后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其实,石崇的死还与两个人有关,就是贾谧和绿珠。
晋惠帝时,皇后贾南风掌权。贾谧是贾后的外甥,好学有才,是个文学青年,又是炙手可热的朝廷显贵。有人奉承他,说他堪比西汉才子贾谊,他一高兴便“开门延宾”,石崇、潘岳、左思、陆机等纷纷依附于他,在洛阳形成了一个顶级的文学圈子。由于这些人常在金谷园中聚会,人们便称他们为金谷二十四友。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石崇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他曾作《金谷诗序》,描述众人宴饮赋诗的盛况,称“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半个世纪后,东晋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有人将它与石崇的《金谷诗序》相比,王羲之听了很高兴。到了唐代,李白作《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受到石崇的影响,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然而,金谷园中的风花雪月,难掩朝堂上的血雨腥风。公元300年,贾后被赵王司马伦等人囚禁,贾谧也被诛杀。石崇、潘岳与贾谧走得太近,受此牵连送了命。
根据《晋书》等的记载,石崇被杀还有一个导火索,就是绿珠坠楼。
绿珠是石崇的宠姬,貌美且能歌善舞,被赵王司马伦的手下孙秀看上了。贾谧势败后,石崇被免官,孙秀便派人到金谷园索要绿珠。石崇拒绝了,对绿珠说:“今天我要因你而惹祸。”
为报答石崇,绿珠跳楼而死。石崇也遭到了孙秀的疯狂报复,全家15口人全部被杀。
多少年后,唐代诗人杜牧感怀往事,写了一首《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3 《王明君辞》既成
琵琶遂成“标配”
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最早见于《汉书》。后人咏昭君的诗成百上千,石崇的《王明君辞》是开端。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曾评价石崇,说他能“纵横一代,领袖诸豪”,主要是因为有过人的才华——他的《思归引》《王明君辞》等作品,文学成就不在潘岳、陆机之下。
清初文学家毛先舒也说,石崇“风流豪俊,兼长笔札”,其诗文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凭《金谷诗序》和《王明君辞》两篇,他就称得上是才子。
备受好评的《王明君辞》,其实是石崇为教绿珠乐舞而作的乐府诗。他在序言中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故改之。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明君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这里的文帝,说的是晋武帝之父司马昭。为避他的讳,石崇将王昭君的名字改成了王明君。
在石崇看来,昔日细君公主到乌孙和亲,汉武帝以琵琶相送,以解其思乡之情。那么,汉元帝送王昭君到匈奴和亲,应该也是这样吧。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这只是石崇的臆测。随着《王明君辞》的流传,琵琶渐渐成了昭君出塞的“标配”。
除了“莫须有”的琵琶,石崇还为咏昭君的诗定下了基调,那就是“哀怨”。
他在《王明君辞》中写道:“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从“匣中玉”到“粪上英”,石崇写出了鲜花插到牛粪上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对昭君和亲的无限同情。
值得一提的是,绿珠善舞,尤其擅长跳明君舞。南北朝时,石崇为此舞所谱的新曲取代了旧曲,并一直流传到唐代。
你看,石崇可不就是王昭君的“知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