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近日,上海一中学女教师缪某在高级教师资格评审公示期间,网民对其师德质疑:她曾于2015年在医院与医生发生肢体冲突,将医生打至骨折尿失禁,成为有名的“医闹”;2016年10月,她想申报落户,却遭网友举报,最终“因个人原因,自愿撤销”落户申请。面对质疑,闵行区教育局12日作出回应,认为该教师不存在师德问题。(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有人认为,这名女教师师德有问题,不能评高级职称;有人认为,她可以评高级职称,毕竟两年前的事了,给她一个机会。孰是孰非?且看今天的《观点交锋》。
观点一
可以批评,别贴标签
□白杨
批评,是为了纠错,纠错的目的是“治病”:发现问题,改正问题,避免再犯,这才是批评应该具备的态度,而非贴标签。因有“医闹前科”,上海女教师在高级教师资格评审公示中受到质疑,并无道理。
“医闹”事件发生在两年前,并且发生后此女已经受到相应惩罚。高级教师资格评审与此事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理应分开来对待。两年前的“昨天”,不该完全复制到今天。我更愿意相信,通过两年前的那件事,缪某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品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因为两年前的一件事,人们就给她贴上“失德”的标签,从此戴有色眼镜看她,这样固然能时刻警示当事人,但纠错太过,就有可能会引起当事人逆反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这都违背了纠错的初衷。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对待犯错的人,咱别急着贴标签,而是理性客观对待,给其改正的机会。只要能够改正错误,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vs
观点二
为人师者,以德为先
□孙嘉诚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高级职称需要全方面考查、全领域评价、全过程测评,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教师才能获得这一殊荣。要想成为一名高级教师,不仅需要出色的工作业绩,更需要良好的师德。
老师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有着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一直是古人祭拜的对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师德本就高于普通道德,教育部门规范了校园内的师德,而校园外的师德就需要老师本人加强自我修养。因为即便走出校门,老师依然拥有令人尊敬的职业身份。
高级教师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慎独意识,尤其是高级教师。阻碍高铁女教师之所以被停职,长江学者陈小武之所以被撤销教师资格等,都是因为他们做了不符合教师基本行为规范的事情,踩到了师德红线。公众对这些为人师者的批评就可想而知了。
去年,笔者在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时发现,考试内容相比往年增加了对师德师风的考查内容,可见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现在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生,更是老师,培养更多道德素养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