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岚/文 李卫超/图
昨日上午,高新区津屯新村小区居民杨新焕外出时遇到了一个邻居,“马上就到老杨的‘五七’了吧?”对方问她。“是啊,谢谢您还惦记着。”杨新焕刚说完,眼圈儿又红了。
“老杨”是杨新焕的父亲,名叫杨大印,生前担任津屯新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2017年12月19日,刚过完65岁生日的他在义务维修小区的照明电路时,突发心梗离世。12月21日,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杨大印的小区居民排到了吊唁厅外。
1 操劳15年,他让小区旧貌换新颜
“15年了,说起杨师傅做的好事,人人都能想起两三件。”52岁的津屯新村小区居民安金鹊说,杨大印一家是2002年下半年搬到该小区的,这是个老旧小区,问题多、难管理,物业公司没过多久就撤离了。看到这种情况,杨大印组织小区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他被推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
津屯新村小区不大,私家车停放是难题,以前车主还能见缝插针停车,这几年私家车越来越多,连“插针”的地方也没了。2015年7月的一天早上,小区1号楼的陈先生看到杨大印正挥舞铁锨,忙着清理楼前已废弃的垃圾场。“我下楼一问才知道,他是想在这里建个停车场。”陈先生说,半个月后,整齐划一的水泥地面停车场出现了,杨大印还在旁边的空地上建了几间活动室。
43岁的小区居民张敏还记得杨大印每年清理小区蓄水池的情景。“三伏天里,他穿着胶鞋,顶着太阳干活,拿着刷子把蓄水池仔仔细细地清理干净。”她用手比画着蓄水池的面积说,“蓄水池的面积有20多平方米,他说找人还得花钱,大伙儿交的物业费得用到刀刃上。”
2007年,杨大印的二女儿搬了新家,请他来做客。刚进女儿住的小区,杨大印的目光就落在单元楼前的几个环保分类垃圾桶上。“这方法不错,我去问问。”杨大印没有上楼去女儿家,而是找到该小区的物业办公室,询问垃圾如何分类、平时怎么管理、几天清理一次等问题。回家后,他按照这个方法在津屯新村小区也放了几个环保分类垃圾桶,一直用到现在。
2 老伴儿想和他去旅游,他说自己忙得出不了小区
杨大印的爱人张雪勤曾经和他商量,趁着身体不错,一起出去旅游,哪怕到周边县里的景区走走也好。“那可不行,我出不了咱小区这一亩三分地。”杨大印笑着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自己太忙了。
杨大印到底有多忙?居民们说,他总背着一个装满工具的大挎包。谁家灯坏了、谁家水管关不严,只要有人打电话,杨大印不管白天黑夜,马上上门免费维修。
“杨师傅,你‘嫁’到世林小区了?”2017年8月,有人这样问杨大印。原来,因把津屯新区小区管理得好,其所属社区负责人找到杨大印,希望他能同时管理附近的老旧小区——世林小区。这下,杨大印更忙了,他到关林市场自己出钱买电线修世林小区的路灯,清理垃圾。几个月后,世林小区也换了模样。
津屯新村小区有近200户居民,每户每月交20元物业费,用于小区门卫工资、公共设施维修等,但每到收钱时,总有人拖着不交。“老杨说,十个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不同的人想法也不同,他们不交咱就先垫上。”杨大印的一位好友说,杨大印为此垫了不少钱,可他从来不计较。
3 追悼会上,自发送别的居民排到了吊唁厅外
提起杨大印,45岁的小区居民李海燕难掩悲伤。几年前,她家屋顶漏水,几次与楼上住户协调无果后,她找到杨大印。杨大印上门沟通两次后,对方修了自家地板,但两个月后李海燕家又漏水了,于是杨大印找来维修工,现场盯着把楼上住户家的地板修好。打那以后,李海燕家的房顶再也没漏过水。“一闭眼,就能看到杨师傅笑呵呵的脸。”说着,李海燕又哭了。
居民李巧凡说,有了杨大印的津屯新村小区更像一个大家庭。这些年,小区周围建了不少高档住宅楼,有的年轻人买了新房,带着老人一起搬走,但过了不久,老人又会搬回来,因为这里热闹,居民团结,住着舒心。
送别杨大印那天,60岁的居民孟凡良也去了。“吊唁厅里站的全是小区居民,里面站不下,大家就站在外面号啕大哭。”孟凡良说,事先安排的客车位置不够坐,大家就开着私家车赶到殡仪馆,要送杨大印最后一程,很多已经搬离小区的居民也来了。“好几个世林小区的居民听说老杨不在了,赶紧跑到老杨家里,随后又参加了追悼会,有些人一把年纪也哭得不行。”他说。
4 居民从他手里接过“接力棒”,按他的模式管理小区
在津屯新村小区住了十几年,杨大印对自己的过往只字不提,大伙儿只知道他乐于助人,孩子们喜欢叫他杨爷爷。直到他离世后,家人才从阳台的角落里翻出一大箱他的遗物。
“先进工作者”“先进标兵”“优秀新产品开发工作者”……十几张颁发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荣誉证书,记录了杨大印年轻时获得的荣誉。张雪勤说,杨大印年轻时就勤恳工作、乐于助人,“那时候,我把饭热了几遍也不见他回家,连小闺女都不认识爹了”,回忆起永别的老伴儿,张雪勤有着无法填补的悲伤和遗憾。
如果不是翻看遗物,没人会发现,杨大印还有一本市物业管理办公室在2003年给他颁发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培训结业证书。居民李巧凡说,杨大印为了干好业主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付出了太多。
在杨大印去世一个月后,小区里几位热心居民接替他管理起津屯新村小区,依然用他积累的经验和模式。走进津屯新村小区,仍然有很多人在想着他、怀念他。“看到这一切,杨师傅会很欣慰的。”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