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文化·大家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月20日 星期

用缤纷文化塑造自信洛阳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李勇(中)为王绣(左)、叶鹏(右)颁发《文化周刊》名誉顾问聘书

叶鹏

王绣


《文化周刊》名誉顾问叶鹏:著名文化学者、洛阳师范学院教授

笑迎《文化周刊》

□叶鹏

《文化周刊》的创刊,是文明古城洛阳的众望表达,洛阳的本色使然。《文化周刊》将优化我们的文化环境,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作为洛阳读者,我们笑迎《文化周刊》!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北枕黄河,大河东去;伊洛瀍涧,四水环流。河洛地区,是炎黄子孙农耕生活的摇篮,中华民族文明肇始的福地。河洛地区创造的文化现象和留给我们的文化记忆,凛凛然,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河图洛书的传说,是史前文明的曙光,表达了华夏先人审视宇宙、体悟人生的哲学思考,启迪了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人文智慧。河洛文化,五彩缤纷:观现象,测地动,指南车,造纸术,中医麻醉,雕版印刷,文字初创,行篆隶草,源自洛阳。儒、道、释、理,渊源、开创、首传、弘扬,全在洛阳。粮帛之都,丝绸之路,洛阳开启经贸起点。仰韶彩陶,青铜造型,审美创造辉煌。吴带当风,吴道子道观壁画,依稀在目;琴韵悠扬,李龟年笙箫乐章,仿佛在耳。汉赋唐诗,文风大盛,洛阳纸贵;宫阙巍峨,曲径通幽,洛阳名园甲天下。洛阳文化风采,天下共誉,举世无双。

面对如此缤纷的文化现象,我们深感居住在洛阳的幸福,我们有缘亲近河洛文化。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周文化,应是河洛文化的灵魂,洛阳与周文化同位。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格尊严的觉醒,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儿女的民族心理,宣示了人格自重、尊重他人,是做人的根本。礼,是社会秩序,秩序稳定,社会方能进步;乐,是人间和谐,互助互爱,社会方能繁荣。我们应重振礼乐文化的原创精神,阐释礼乐文化的人文本质,落实礼乐文化的实践品格,以科学民主的现代意识,提升礼乐文化的人文情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放异彩。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洛阳晚报·文化周刊》的创刊,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洛阳文化传统,开启新局面,谱写新篇章,拥抱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文化周刊》名誉顾问王绣:全国人大代表、市美协名誉主席

待到牡丹花尽放

国色倾城动天下

□王绣

到今年8月,我来洛阳就整整50年了,在我亲历的这半个世纪中,洛阳的城市风貌日新月异,洛阳的牡丹也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期间,我就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那时,我没有见过牡丹,也不喜欢牡丹,只一心热衷于油画。1968年,我参加工作来到了洛阳博物馆,从事壁画临摹、修复、保存等专业工作。那时,洛阳发掘了几个大墓,作为博物馆唯一的女画师,我多次进入墓室,把那些色彩依旧鲜艳的墓室壁画临摹了一个遍。后来,我临摹的壁画受到了广泛关注,有了“王绣画画不错”的名声。

我与洛阳牡丹的结缘多少有些偶然。1970年春天,我第一次在王城公园见到真正的牡丹,看到牡丹大朵大朵地开着,那么雍容,那么华贵,才顿感刘禹锡在《赏牡丹》中所言非虚,真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画板开始画牡丹,凭借我在大学期间打下的绘画功底,再加上不断地进行写生创作,渐渐抓住了牡丹的神韵与风姿,没想到这一画就是大半辈子。

1983年,洛阳市第一届牡丹花会开幕,有一个外地画家来到洛阳办了一场牡丹专题国画个展,引起轰动。

“洛阳牡丹甲天下,咱们洛阳的牡丹画也不能落后!”在当时的市领导和单位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1985年,我将首次“个人牡丹画专题展”办在了自己工作的洛阳博物馆。当时恰逢第三届牡丹花会,画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60幅牡丹主题画作被抢购一空,抢购者多为日本等国际收藏者。

画展的成功,让我一下子对继续进行牡丹画创作有了信心。我在埋头作画之余,开始陆陆续续地在洛阳和其他地方举办规模不等的画展,我的画作还被当作河南省、洛阳市的代表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随着牡丹画的广受欢迎,全国各地渐渐形成了很多以牡丹为主题的绘画组织。

那时,我还担任着洛阳博物馆的副馆长和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的主席。随着牡丹画展的成功,我们还将洛阳的文物展带到了广东、福建,带到了韩国、日本、欧洲。在各地举办的展览让洛阳博物馆受到了更多关注,并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同时,我还把牡丹画的创作心得传授给更多人。一开始,我在洛阳本地讲学,后来又出了技法书籍,并把讲堂办到了日本、韩国等地。

由于牡丹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孟津县平乐村开始建设“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在领导的授意下,我开始组织一些专家对农民画家进行专业指导,每次授课,农民朋友都把画室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渐渐地,平乐牡丹画打响了名气,一些农民朋友可以靠牡丹画改善生活,村里也流传起了一句话:“一幅画,一亩粮,画好牡丹奔小康。”

在洛阳的50年,我见证了洛阳牡丹由花到画,又由画到产业的过程,回首往昔,我骄傲于自己的参与,感谢着牡丹的馈赠,更感恩洛阳文化对我的给养和成全。如今,以立足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集合众家之力的《洛阳晚报·文化周刊》创刊,可以预见,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扎根河洛大地而盛开的“洛阳牡丹”也将惠及更多人,待到牡丹花尽放,国色倾城动天下!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杨凤轩拍摄)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