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如果父母帮助照看家庭和孩子,该怎么回报?在一项随机调查中,超过56%的受访者表示会象征性地给予一定的报酬,平时在生活上、情感上会多加关注、给予回馈。也有很多受访者认为,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家带孙辈,都是图个生活充实有意义,不会太在意报酬多少。(1月22日《广州日报》)那么,到底该不该给父母“帮带费”呢?来看看本期“观点交锋”。
观点一
子女说
与父母要“明算账”
□瑾上花
养育子女本是父母之责任,爷爷奶奶最多只是辅助,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祖辈当成带娃的主力。“二胎时代”来临,老人们的带娃工作量翻倍,有的老人为此还分居两地,为的是给不同的孩子带娃。
在传统观念里,老人帮子女带孩子是分内事:带,很正常,不带,就有违常理;这也是很多为人子女者,理直气壮地认为可以不给报酬的原因之一。
有孩子的年轻人,的确有工作要忙,可老人何尝不想有自己的晚年生活呢?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牺牲是理所当然的,即便他们是你的父母。
对于辛苦带娃、替我们分担家务的父母,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报酬。何况,对于身体日渐衰老、经济困难的老人而言,他们比子女更需要钱。
给予一定报酬,是对老人付出的尊重,是对老人点滴付出的回应,更是对父母直接的孝心表达。老人接受报酬,是给子女提供一个感恩父母的机会,是把自己放在了和子女平等的地位上。这样的“明算账”,有利于两辈人互相理解、包容,即使有分歧,也能更直接明了地沟通解决。
中国式父母都习惯了委屈和牺牲,作为儿女,我们有责任去改变这种观念。任何一份爱,都需要尊重和呵护,给予报酬,用直接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我们才会收获更多的爱。
vs
观点二
父母说
亲情别用金钱量
□许之
老人带孙辈是普遍现象,既有经济的因素,又有安全方面的考量。至于是否支付“帮带费”,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而言,不宜用固定的金钱形式予以体现。
法律上老人并无带孙义务,可咱中国人非常重视亲情这根纽带。老人帮忙带带第三代,既可助儿女一臂之力,又是一种心理需要。带孩子固然累,但乐趣也多多,不仅增添生命活力,使老人身心年轻,也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充实、有趣。
所以,老人带孙辈,并非只是付出,也能收获愉悦的心情。这也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四位老人抢着带孙辈的原因之一。如果将“帮带费”固定下来,定期给付,总感觉“不是味儿”,谈钱容易伤及亲情。
当然,作为儿女,要体贴父母,不能把帮带小孩视为理所当然。对于经济不太宽裕的老人,要尽可能予以经济上的回馈,不能让父母白白付出。即便父母不缺这俩钱儿,也要恰当地表示心意,暖一暖父母的心。
我认识一对儿老夫妻,他们不仅帮助儿子带孩子,还常常倒贴一些钱物。在二老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儿子儿媳妇都庆贺一番,给父母添置些他们平时不舍得买的衣物;春节,又主动给老人发了一笔“压岁钱”。老夫妻很高兴,带孙辈更有劲儿、更尽心了。
“帮带费”给不给、给多少都不重要,晚辈懂事、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心意到了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