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耀玑
身边的朋友总有这种感触:年味儿越过越淡了。
从前,过年总有数不清的事要做,东拜西叩,煮菜蒸肉,“年味儿”这么一个抽象词语,总会变得十分具体。
那些仪式感,让过年变得丰富、隆重而有内涵。
购物、交通变得便捷,微信、短信拜年盛行,但人与人之间实际的交往接触逐渐少了。
是时候重拾过年的仪式感了,今天咱们一起复习下老洛阳过年民俗,过一个明白年!
老洛阳过年顺口溜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剃精精,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装香炉,年三十贴对子
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关键词 祭灶节
■时间:腊月二十三
■节日习俗:
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当日下午,家庭主妇要带领家里的姑娘、媳妇烙灶饼,打扫厨房;晚上,全家要在灶君像前摆上灶糖(芝麻麦芽糖)、烙好的灶饼和一只去毛公鸡,行祭祀礼。
祭灶之后,人们基本停止买卖、农事,准备过年的必需品。
■现今风俗:
多简化为扫尘土、剪窗花、写春联,洗浴、剃头,置备年货。
关键词 除 夕
■时间:农历年最后一天
■节日习俗:
除夕风俗源于先秦的“逐除”,也称岁除,除旧迎新、迎喜接福是它的原始意义。
上午各家贴春联、门神;贴春联时要摆上神位,并贴上新的灶神像;贴过春联后要打扫庭院。
晚饭是饺子,入夜各屋灯盏彻夜不息,家人围坐,叙旧话新,彻夜不眠,名为“守岁”或“熬年”。
除夕当天百业封门。亲邻之间有芥蒂的,除夕这天可主动上门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当天春联一旦贴好,“债主不讨账,欠主不还钱”,这体现了传统礼仪中的忍让和同情。
■现今风俗:
除夕已经演化为家人团聚、尽享天伦的美好时光,守岁时多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关键词 元宵节
■时间:正月十五
■节日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名“上元”,隋唐始盛,沿承不衰。
近代洛阳各地正月十四为试灯,下午打扫神龛,名曰“安神”,众多民间社火组织纷纷上街表演。正月十五傍晚孩子们打灯上街玩耍;夜里燃放礼花,南北东西四关的旱船、高跷、耍火龙等社火表演异彩纷呈。
■现今风俗:
正月十五晚饭吃元宵,象征举家团圆和美,饭后全家出动上街观灯,深夜方回,名为“闹灯”。
关键词 春 节
■时间:正月初一
■节日习俗:
春节在洛阳地区俗称“年下”,在此期间主要开展祭祖追远、守岁接年等活动。
正月初一五更,家庭成员都要起床,穿新衣戴新帽。家家在屋门外挂灯,取天地同辉之意。
家中长者率子孙祭拜祖先;祭祖之后燃放鞭炮,全家喝“头脑汤”(凉粉切成方块熬制的粉汤)。
正月初一早饭往往由男性掌勺,把除夕或正月初一五更包好的饺子煮熟,先敬祖先、家中神像、灶王爷诸神,然后再依家中辈次盛碗食用;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长辈则向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
■现今风俗:
正月初一祭祖步骤虽然有所简化,但仍是头等大事,讨压岁钱依旧是孩子最期盼的环节。
年后都干点啥?
■初二:年轻夫妻到女方娘家拜年。
■初三、初四:走亲戚的时间,也是乡邻间相互宴请饮酒的日子,称为“饮节酒”。
■初五:俗称“破五送穷”,洛阳老城这天中午饭要吃面条,俗谓“初一元宝盖儿(饺子),破五榆钱串儿(面条)”。
■初六:店铺新年营业的第一天,店家早起将门前打扫干净,燃放鞭炮,名为“小开市”。
■初七:古称“人日”,有祝老人长寿的习俗。
(文中过年习俗参考了《洛阳市志》第17卷《民俗志》)
(感谢《民俗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刘百灵先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