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曾经的皇家御绣——雀金绣的故乡。雀金绣是用雀羽线、金缕线等珍贵线种为主要线材,根据不同图案配以不同材质的绣材,采用中国传统绣法,结合缂(kè)、绘、画等技艺,精心制作出的瑰丽的纯手工艺术品。
当代洛阳雀金绣艺术家王丽敏,更是把千姿百态的洛阳牡丹融入这神奇的艺术中,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本期,我们为您介绍雀金绣的起源和传承。
中西合璧雀金绣
雀金绣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虽效果不错,但因成本太高一直未能发展。
西汉中期,富裕的人家时兴穿罽(jì)衣(罽:细密毛织物的古称,是指当时流行的一类毛织品,主要产自西域),罽衣饰以金缕,是西域地区的服饰特色,被引入中原后成了当时的时髦服饰。
南北朝以后,金缕线在服饰中使用更频繁,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文化交流也为之后雀金绣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雀金绣的雀丝工艺来自南方。在南朝时期,这种工艺已被用在绣品上,主要是翠鸟和孔雀的羽毛,捻毛为线,进行缂绣或刺绣。这两种鸟的羽毛在各种鸟羽中颜色最亮丽,因此成为这种工艺中最重要的材料。
雀金绣的金丝工艺来自西域。隋朝时,波斯使者曾进献一件金丝织锦袍,相当华丽富贵,做工非常复杂。皇帝命御府监(唐朝又名少府监、尚方监)仿制,御府监何稠很快就制成一件相似的锦袍,且工艺之精细超过了波斯的贡品。
东城制造惊天下
洛阳东城是隋唐五代时期全国重要的官营手工业、武器制造业的管理、研发和制造中心。当时中央政府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有三个系统,即工部、少府监、将作监。其中,工部、少府监设在东城,以少府监最为重要,东城大致在今老城南北大街以西,西、北、南三面以护城河为界的范围内。
少府监设有监、少监、丞等官职,管辖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
中尚署,掌管天子后妃“器玩、中宫服饰、雕文错采珍丽”之物的制造;织染署,掌管天子、群臣冠冕的制作,以及织染锦、罗、纱、縠(hú)、绸、绢、布等。
正是少府监的工匠们用羽毛线、金丝线和丝绸制出了雀金绣。
唐高宗时,皇帝的龙袍开始使用雀金绣,武则天时,雀金绣已成为赏赐外国使者的国礼。
明清时,雀金绣不仅用于龙袍,还为贵族所青睐。
代代相传仁山堂
王丽敏家谱记载,元朝时期她祖上在洛阳西部(大致在今天的宜阳、洛宁一带)建有王府,主楼为仁山堂。
明初,王府及府内工匠迁居洛阳,建立仁山堂商号,经营雀金绣及药材、百货,到明中期仁山堂已遍布全国。
因为豫西多金矿,明清时期,洛阳是雀金绣的生产中心,雀金绣最核心的技术——金丝线的制法一直在此传承。晚清、民国时期,洛阳老城有绣坊四十八家,但仅有王氏仁山堂、贺氏柏谷堂、陈氏三秀堂等少数几家绣坊专门生产雀金绣。
目前,王氏仁山堂绣坊是全国现存唯一的雀金绣绣坊。他们制作的工艺品,与文献中记载的百鸟裙、翠云裘和定陵出土的龙袍工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