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经典洛阳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8月6日 星期
西晋杜预与洛阳(4)
留名岘山,“杜父”身后葬洛阳
□首席记者 张广英

杜预像 (资料图片)

杜预注《左传》 (资料图片)


洛阳人熟悉杜甫,但对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似乎没有过多关注。

杜预是魏晋时人,长期生活在京师洛阳。他才智超群,文能注《左传》,武能灭东吴。孟津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富平津大桥,就是他主持修建的,还留下了“杜预建桥”的典故。

杜甫平生以这位先祖为荣。人称“无所不有”的杜预,到底有多牛?

01 再镇荆州人称“杜父”

西晋灭吴后,杜预因功晋爵,被封为当阳县侯,他的儿子杜耽也被封为亭侯。

此时的杜预已年近六旬,很想留在洛阳,晋武帝却让他继续镇守荆州。杜预无奈,回到荆州后屡次上书朝廷,陈述自家世代都是文职,“武非其功”,请求辞去军职,晋武帝不准。

当时天下已经大定,晋武帝高枕无忧,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在军备方面松懈下来。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此,在镇守荆州期间,他一直勤于讲武,在要害之地屯兵,同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工程。

对水利工程,杜预十分重视。洛阳自古水运发达,魏晋时期更形成了“东通河济,南引江淮”的水运网络。西晋灭吴后,益州刺史王濬要到洛阳朝见晋武帝,杜预就劝他率水师走水路,这样会快得多。不过,中间发生了一个插曲:杜预曾派人夜袭乐乡城,生擒东吴都督孙歆。后来,王濬率水师攻破乐乡城,回到洛阳后,抢先将“孙歆首级”献给了朝廷。不久,杜预把活的孙歆送到洛阳,晋武帝明白是王濬急着抢功,朝野一时传为笑谈。

在荆州期间,杜预开凿了扬口运河。从此,人们从江陵溯江而上,可到巴蜀;沿江而下,可达建业,交通十分便利。当地百姓对杜预非常爱戴,称他为“杜父”,并作歌道:“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面对百姓的称颂,杜预想起了一个人,就是羊祜。

羊祜身为皇亲国戚,德才兼备,为人清正,在荆州的时候,连敌人都尊称他为“羊公”。然而,他不还是一样遭到朝中那些权贵的诋毁?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杜预丝毫不敢大意。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让人带着钱财,到洛阳贿赂那些权贵。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我不图别的,只想花钱消灾,不让人背后害我罢了。”

当年羊祜在襄阳时,最喜欢游岘(xiàn)山。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山上为他建庙立碑,年年祭祀。杜预也常登岘山,见很多人望碑落泪,怀念羊祜,就将羊祜碑称为堕泪碑。

02 注释《左传》 岘山留名

闲暇时,杜预最喜欢读书著述。他一生读《左传》最多,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称《释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左传》的注释。后来,还有《盟会图》《春秋长历》及《女记赞》等,都是他晚年的著作。

晋人多推崇华丽的文风,杜预因“文义质直”,并不被时人看重,只有秘书监的挚虞对其著作赞赏有加:“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故亦孤行。”

当时,在朝廷大臣中,王济最爱马,和峤最爱财,杜预常说“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晋武帝听说后,问他:“卿有何癖?”杜预从容答道:“臣有《左传》癖。”

自称有“《左传》癖”的杜预,十分清楚兴废之道。他曾说:“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果然,在灭吴之战中,杜预立了大功,他的著作也得以流传后世,实现了立功和立言的人生目标。

在立德方面,《晋书》记载,杜预晚年“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俨然一派长者之风。再想当年初入官场,他与石鉴几番斗气,结果两败俱伤,差点儿不能善终。这种性格上的转变,与其说是官场历练出的圆融,不如说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

杜预也追求后世之名。他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高山能变成深谷,深谷也能变成丘陵,世事变迁,怎样才能让后人记住自己呢?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刻两通石碑记述自己的功绩,一通沉在万山之下,一通立于岘山之上。用他的话说就是:“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不管为陵为谷,这两通石碑,总有一通是后人能够看到的。

史料中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十二月,杜预在襄阳大宴宾客,一时高兴喝多了酒,独自醉卧斋中。有人听到呕吐声,便偷偷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结果看见一条大蛇垂头而吐,不由惊骇万分。

不知此事是不是传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耳中。没过多久,朝廷征召杜预入京,让他担任司隶校尉一职。不过,杜预没能活着回到洛阳,他行至邓县时就病死了,享年63岁。晋武帝得到消息后悲叹不已,下令追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03 归葬洛阳 名垂后世

当初,杜预因为公事到过密县的邢山。他见山上有冢,不知道里面葬的是谁,就去找当地人打听。当地人也不清楚,有的说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祭仲之墓,有的说是郑国贵族子产之墓。

这座冢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只把墓道的后面填上了,前面空着,一览无余。尽管山上多美石,建冢的人并没有取用,只采了些不太好的山石来用。因此,即使有人想盗墓,到这里一见无利可图,也就罢手了。

邢山冢历经千载仍保存完好,让杜预深有感触。他留下遗言,说:“去年春天,我回了一趟洛阳,已将墓地选好,就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南西晋皇陵的陪葬区内。那个地方有座小山,上面没有旧冢。虽然没邢山高,但能够‘东奉二陵,西瞻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也就非常理想了。”

于是,其子孙遵照杜预的嘱咐,一切从俭,“用洛水圆石,开遂道南向”,参照邢山冢的形制,将杜预安葬。

今天人们所见的杜预墓,位于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北。墓前有碑,为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偃师县令朱续志所立,上题“晋当阳侯杜公讳预之墓”。

杜预有四子,分别为长子杜锡、次子杜跻、三子杜耽、四子杜洵。其中杜耽是“诗圣”杜甫的先祖,杜洵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先祖。

对杜预的文韬武略,后世帝王十分敬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以历代先贤先儒22人配享孔子文庙,杜预名列其中。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听从颜真卿的建议,下诏追封古代名将64人,其中也有杜预。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依唐代惯例,为前代72位名将设立武庙,其中仍有杜预。

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能做到这一点的,明代之前只有杜预。

(本系列完)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