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我又是出差又是培训又是整理上报各种材料,忙得分身乏术,一连好几天没有发朋友圈,也忘了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
放假第一天,忽然接到父亲的电话,我以为他有什么事,他说没啥事,就是见我这一段没发朋友圈,也没给他们打电话,想问问我是不是有啥事,没有事,他们就放心了。放下电话,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平时喜欢在朋友圈发些小文,从风花雪月到吃喝拉撒: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看了哪些风景,最近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再到发表了什么文章,完成了什么工作,参加了哪些活动……微信好友彼此点个赞、留个言,互动一下,自己闲来翻看也觉温馨。
大前年,给父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又教会了他使用微信,从此我的朋友圈便更加热闹:一会儿是母亲留言叮嘱我天冷加衣、不要太拼,一会儿是父亲留言鼓励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
无论我在朋友圈发什么,父亲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会第一时间点赞。父亲还无师自通学会了在朋友圈里留言,有一次甚至给我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
有一次我到洛阳出差,他和母亲通过我的朋友圈得知消息,就一连几天关注洛阳的天气,还在我发的洛阳美食美景的内容下留言,提醒我添减衣物,弄得我哭笑不得。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发微信朋友圈从一件单纯美好的事变成了一件有争议的事:《成熟的人都不发微信朋友圈》《这些人都把微信朋友圈调成了静音模式》……这些口水鸡汤文明里暗里说发朋友圈多么不可取,好像发朋友圈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爱炫耀的人、别有用心的人。在这种调调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只看不发,有的人甚至干脆关闭了朋友圈。
起初,我还不甚在意,坚持发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到后来发现身边的人纷纷“渐行渐远渐无声”。
前不久看到一条报道,说一个人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而高兴,发了朋友圈,没想到连亲戚都在下面留言嘲讽她爱炫耀。我真是惊出一身冷汗,便也想学着做一个“成熟”“低调”的人,一个彻底摒弃了“低级趣味”的人,把自己的人生也调成“静音模式”。
于是乎,我从减少发朋友圈的频次开始,从每天几发到一发,再到几天一发、一周一发。如今,我发朋友圈之前总会精挑细选,尽量不发容易引起他人不适和猜测的内容……让我没想到的是,成熟没学会,刚开启“静音模式”一周,父亲就打来了电话。
父亲的这通电话让我明白:其实我并没有那么重要,别人的看法也没那么重要。芸芸众生,千人千态,朋友圈来来往往,真正关注你的其实没有几个,只有最亲最爱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你的生活,关注你的朋友圈究竟发了些什么。说到底,无关紧要的人怎么想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内心坦荡,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被别人的看法裹挟、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重要,不让自己亲爱的人担心失望最重要。
以后,微信朋友圈该发还得发。父母年纪已大,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个能够切入我生活的窗口,我可不能自己说关就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