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讲述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3年3月18日 星期

悠悠岁月 真情常在
□洛报融媒记者 张丽娜 文/图
幸福一家人 (记者翻拍)
扶老挈幼游龙门 (记者翻拍)

一场洋洋洒洒的桃花雪,让洛城的这个春日格外美丽。凯旋路80号院的一套居室里暖意融融,朱松茂坐在窗前,翻看着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思绪翻涌,往事如雪花一样在眼前飘舞。

他生于1943年,今年已80岁,虽然儿时经历了生离死别,艰难困苦,但幸得人间真情永驻,温暖常在,如今他已儿孙满堂,幸福美满,犹如牡丹傲雪盛开,枝繁叶茂。

多年前,朱松茂曾在洛阳市委办公室工作,首届洛阳牡丹花会(牡丹文化节的前身)的可行性报告就是他主笔撰写的。

我们一起来听听朱松茂讲他的故事吧。

01 继母比亲娘还亲

我是洛阳人,老家在寇店镇(今属伊滨区),父母共生育了7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3个:我,我哥,我姐。我哥比我大20岁,我姐比我大3岁。

旧社会医疗条件差,我家又穷,那几个孩子生下来不久就或病或饿而夭折了。

我是顶着某个早夭的哥哥的名字长大的——老辈人说,这样可以驱邪保平安,好养活。

我父亲常年在地主家当长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我母亲被地主毒打,“气穿胸”,乡亲们抬着她,跨过两道河,奔了几十里地,把她送到了老城的教会医院,可没能救回她的命。我才两岁多,就没了妈。

没了女主人,家里一团糟。不久,我父亲带了一个年轻女人回家,她只比我哥大12岁。

当时,我哥在附近的李村粮行当学徒,他师父见我家日子过得艰难,亲自做媒,把这个年轻“寡妇”介绍给了我父亲。

听说她也是个苦命人。她的孩子夭折了,她前夫出门多年没有消息——那年月出现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遭遇不测了,所以众人都把她当寡妇。

我当时太小,对生母的记忆很模糊,渴望母爱。父亲哄我说,继母就是我亲妈。我起初不信,后来信了,继母待我胜似亲生。

为了让我们吃饱穿暖,她天天纺花织布,一部分给我们缝衣服,一部分拿到集市上卖了换粮食。我放学回家,无论多晚,她都热着饭等我。我跟堂兄打架,流着鼻血回家,她心疼得直掉泪,比我还委屈。

继母没再生孩子,把自己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家。除了照顾我们父子,她还要伺候我爷爷,替我哥嫂带孩子。

我奶奶去世后,我爷爷一直跟着我们生活。继母端吃端喝,伺候老人吃喝拉撒,日复一日,毫无怨言。

我哥命运多舛,我第一任嫂子生下孩子不久就病逝了,第二任嫂子也因病去世,第三任嫂子带着她和前夫生的孩子过了门。

那些年亲人接连去世,我看见树影就害怕,家里要是没人,我连后院都不敢进。而我继母很坚强,她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做饭、洗衣、种地、带孩子,照顾一大家子人,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一直有着俗世的温暖。

自打进了这个门,她几乎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但她总是乐乐呵呵的。回忆儿时,昏黄的灯光下,继母一边纺花织布,一边柔声细语跟我说话,我心动欲泣。作家汪曾祺说,他的继母跟生母一样慈祥可亲,他非常敬重继母。我心有戚戚,在我心里,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02 我的后半生真甜

我1949年开始上学,家里很支持。我父亲在我念高二时去世了,我虽悲痛但并不孤独,因为母亲、哥哥、嫂嫂、姐姐一直在我身边。我考上中学时,他们借钱帮我交了学费,鼓励我一定要读出个名堂。

当时,上中学要过两条河,来回步行十几里,我贪恋家的温暖,不愿住校,或是带俩柿糠馍当午饭,或是揣两个生红薯到学校蒸着吃,日子虽难,但不觉其苦。

1962年,我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那年我们这届高中生一共才出了6个大学生,我母亲很高兴,一路把我送到了车站。

那年月上大学不花钱,每月还发十几元补贴,但我的家人还是陆续凑了400多元钱贴补我,怕我在学校作难。这些钱全被我换成了书。

1966年,我大学毕业,赶上“文革”,耽误了分配。1967年,我被临时征调到北京培训,任新华社驻哈尔滨记者站记者,秋冬时节去了东北。

母亲和哥哥萦记我,盼着我能回河南工作。天遂人愿,不久,我被调到了河南人民广播电台。1968年淮河发大水,我曾跟着省领导到防汛一线,担任采访报道工作。政府动员大家团结起来抗洪救灾,老百姓烙了很多馍,被空投给灾区人民救急。

后来,我响应国家号召下了乡,到南阳市新野县锻炼了几年。我和妻子就是在新野结婚生子的,大女儿叫海燕,小女儿叫海霞,儿子叫海勇——这些名字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1973年,我终于回到了故乡洛阳,此后再没离开过洛阳。我在洛阳玻璃厂宣传部门等处工作过,因为成绩出色,后来被调进了市委,在市委办公室、市委保密局办公室工作多年。

1983年,洛阳顺应改革开放大潮,举办牡丹花会,喜迎八方宾朋。前五届花会方案都是我撰写的。当时的洛阳,旅游市场刚刚兴起,突如其来的人潮搞得接待人员手忙脚乱。当时能看牡丹的地方没有现在这么多,王城公园里看牡丹的人摩肩接踵。看看如今的洛阳,建设得这么漂亮大气,各项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努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来投资的、创业的、工作的、旅游的络绎不绝,真叫人高兴。

我一直忙于工作,直到多年后,才得闲陪母亲去赏牡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母亲搬进城里跟我生活了27年,幸福地活到了78岁。

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生子,我和老伴儿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儿孙绕膝,尽享天伦。

人间烟火气,抚慰凡人心。我的前半生虽然困苦,但后半生安定美满。牡丹花又要开了,盼望着花开满城,一家人乐乐呵呵赏花去哟。

讲述 13353997708

如果您想讲述当年往事,欢迎拨打热线电话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