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龙门石窟研究院、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洛阳日报社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推出的“云上龙门牵手飞来峰”大型直播活动进行第三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副书记、副主任、研究馆员邵群以《东南佛国——探寻五代到宋时的飞来峰》为题,带领网友们“云游”飞来峰,为大家解读飞来峰石刻造像、摩崖题刻之间的家国情怀、山水情趣和文人意趣。
“飞来峰是一座长约800米、宽约400米、海拔168米的石灰岩山峰。青林洞是飞来峰最大的岩洞,除了青林洞的名字,它又被叫做老虎洞、金光洞和射旭洞。”邵群在直播中介绍,青林洞周围的造像大多是五代、宋时期的,其中最知名也最精美的作品,就是卢舍那佛会浮雕。
卢舍那佛会浮雕位于青林洞南口东侧的峭壁之上,是两宋时期飞来峰造像中的代表作。浮雕采用壸(kǔn)门(佛教建筑中一种门的形制,通常是在上端中间有突起,形状犹如葫芦壶嘴)式花头龛,中心构图左右对称,但对称中又各有变化。龛内浮雕主尊为卢舍那佛,另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各一尊和天王4尊、供养菩萨4尊,人物、动物共19尊造像。主尊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后有火焰式背光和头光,着圆领通肩袈裟,十指微屈,上举做说法状。两侧文殊、普贤二菩萨戴宝冠挂璎珞,披薄纱围帛带,端坐在狮、象背部的仰莲座上。
位于青林洞洞口西侧的理公床,俗称罗汉床,据传曾经是济公和尚在灵隐寺出家时常来的休憩之处。与洞壁一体相连的石床宽大平整,自然形成的洞壁呈圆弧龛状,贴壁有圆雕十八罗汉造像,面部均已残缺,结跏(jiā)趺(fū)坐的罗汉们高约30厘米,一字形排列在一个长约2.5米、高约0.15米的基座之上,大部分着通肩式袈裟,呈不同姿势。
邵群介绍,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及清代的《灵隐寺志》中都可以找到对理公床的记载,其上可见一排十八罗汉,前两尊造像因岩石崩坏而破损,后面的造像保存较好,这些罗汉都是宋代时的作品。根据唐代玄奘所译的佛经记载,最初是十六罗汉。不过,到了宋代的杭州地区,出现了大量十八罗汉题材的造像。邵群说,除了飞来峰青林洞,在杭州西湖群山中还有大量罗汉题材的造像,可见这一时期罗汉信仰在杭州地区的兴盛。
在今日10时的直播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将以《汉藏多民族交融——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的历史文化价值》为题,带领大家领略飞来峰元代造像所蕴含的多民族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