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史庆祥,原友谊宾馆副总经理。1956年5月进入原友谊宾馆工作后,在1983年至1993年,他作为宾馆负责人,先后经历了11年花会的宾馆接待工作。
在涧西区西苑路与太原路交叉口西北角,一栋崭新的建筑即将竣工。而在2005年年初之前,这个地方原本矗立着一栋红色的苏式建筑,老洛阳人都对它有很深的印象——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友谊宾馆,曾是我市唯一的涉外宾馆。
从1983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友谊宾馆副总经理的史庆祥的印象中,似乎每年都要接待一些国内外政要。接到任务后,宾馆上下就开始行动起来——整个宾馆需要从上到下打扫一遍,会议室、接待室也需预备相应的设施。菜单也需要由餐厅(现在叫饮食部)尽快准备好,然后报上去让各级部门审阅。由于当时的生活水平不算很高,国内外领导人又都非常节俭,菜单上并不需要罗列过多的菜肴。“(菜单)上面也有我们洛阳的特产:黄河大鲤鱼绝对少不了,做法以红烧居多;再有就是南边山里出的猴头,烧出来同样很受欢迎;水席里的一些招牌菜(如燕菜等)也会准备一些。”史庆祥讲得津津有味。
友谊宾馆还承担着接待国内外游人的任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洛阳市的高档次宾馆并不多,因此即便是在平常,友谊宾馆东西两栋楼的200多个房间,利用率也往往在90%左右。牡丹花会期间,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加上宾馆还要承接市里一些大型会议,宾馆经常出现“一房难求”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外国旅游团来了之后,若是临近吃饭时间,宾馆就先安排他们就餐;吃完饭后,会议室已经收拾干净,“劳驾诸位先到那里休息一下,等到有人退房一定安排住宿”;若是白天时间,宾馆会安排游客去旅游景点转一转;中午吃饭时,宾馆还会派车给这些正在游玩的外国朋友送去盒饭。“条件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好,但基本上所有来宾馆住宿的游客都很满意。做好了这些工作,我们没有给洛阳丢面子”。
时至今日,史庆祥依然很怀念那段日子:“每到花会时,宾馆上上下下都处在一种高昂的战斗状态,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可没有人抱怨,没有人为此拿过加班费,大家都在默默地付出着。你可能想象不到,工作忙起来的时候,我和宾馆其他负责人都会去帮忙——整理房间、搬运行李、抹桌子、扫地……我们既当指挥员,又要做战士。”
(记者 李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