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6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谁知桌上菜 棵棵皆辛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7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午夜洛城扫描”系列报道之一
谁知桌上菜 棵棵皆辛苦
记者 程奇 杨海彤/文
赶路

捆菜

装车

出门

等待

成交

  记者 赵朝军/图

  编者按 雪花飘飘,寒风凛冽,但“冬至”后的洛阳城不但没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反而更显生机勃勃。

  暗夜中、寒风里,仍有大批不怕黑、不怕冷的市民忙碌在市区各处。或许为了生计,或许为了前途,他们通宵达旦辛勤劳碌着,不但为洛阳城的正常运转“充足了电”,而且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洛阳的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使暗夜中的千年帝都显出别样的风情。

  即日起,本报推出“午夜洛城扫描”系列报道,分“谋生篇”、“夜班篇”和“吃喝玩乐篇”,并派记者于深夜或凌晨分赴市区各处进行体验式采访,关注最基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同时展现“夜洛阳”瑰丽多姿的迷人风景,反映城市“软环境”建设的成就。

  

  清晨,鲜嫩欲滴的菠菜、生菜,清脆可口的黄瓜、萝卜,肯定已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您家门口的菜市场,等候您的挑选。

  早已习惯这一切的您,可能很少想过:这琳琅满目的新鲜蔬菜,是怎样从菜地里一步一步走上餐桌的呢?

  昨日凌晨,本报记者冒雪走进我市蔬菜种植集中地之一的洛龙区李楼乡北王村,结识了“卖了30年菜”的菜农白景周,并全程体验了“菜农进城”的酸甜苦辣。

  捆菜、洗菜,可是个“技术活儿”

  1:47,记者冒雪来到白景周家门口。

  白师傅刚刚起床,一边扣扣子,一边说:“30年来,我每天都是晚上9点钟睡觉,第二天3点钟起床,已成习惯了。昨天和老伴儿择菜、捆菜忙了一天,今天又早起了一会儿,这会儿还有点犯迷糊呢!”白景周身材瘦削,一脸忠厚,看上去年纪有60多岁,其实他才48岁。

  择菜、捆菜,就能忙一天?记者看着菜车上已捆得整整齐齐的生菜、油麦菜,不过100公斤左右,心中不免生出疑惑。由于时候尚早,我们站在菜车旁,和老白夫妇聊起了“菜经”。

  老白家二亩多地全种了生菜和油麦菜,3个大棚的菜可以一直卖到春节期间。每天早上8点多,老白会和爱人王治芬一道,忙着采菜、择菜、捆菜、洗菜、装车,除了午饭时间,他俩一直要忙到天黑。

  “采菜、择菜、装车,是个人都能干。”王治芬笑着说,“但捆菜、洗菜,可是个技术活儿,每家都有专人负责,就连亲生儿子也不能插手——这叶子菜娇嫩着呢!”

  菜农卖菜,卖得就是蔬菜的这股新鲜劲儿。叶子菜的菜叶特别“娇气”,人们用力稍大一点,就会弄破它。捆菜时,菜农需要把最大、最鲜的菜叶子平展、完整地放在外面,小心翼翼地用塑料绳捆好;洗菜时,更要细心再细心,因为稍不注意,鲜嫩的菜叶就会洇了,而颜色变暗,肯定要掉价。所以,为了卖个好价钱,捆菜、洗菜必须“老手”亲自动手。

  据了解,车上的每一捆菜,重量都在0.5公斤左右。怎样才能保证分量都差不多呢?

  老白说,卖菜几十年,心里都有谱。“一般来说,棵大一点的生菜,3棵就是一斤;小棵的生菜,4棵一斤。衡量斤称,光凭手感,就能约摸个八九不离十”。

  看着鲜嫩欲滴的蔬菜在三轮车上一捆捆摆得有条不紊,翠绿的叶子都嫩嫩地伸展开来,犹如一排排等候检阅的士兵,记者不由对老白夫妇这出色的“技术活儿”心生敬意。

  记者注意到,由于天冷,菜农装车时,还需要给蔬菜“穿上棉衣”,用柔软、厚实的毛毯或棉褥细心覆盖,以防叶子菜冻了、破了。另外,车上还有一个装满清水的大可乐瓶子。老白说,新鲜蔬菜放时间长了就得洒点儿水,否则菜叶蔫了,谁还能看得上?

  3:09,老白没吃一点儿东西,就准备出门了。他说:“多少年的老规矩,一起床就去卖菜,等菜卖完了才回家吃饭。”

  记者心中一动:俗话说“饥寒饱暖”,外面刮着寒风下着雪,菜农饥肠辘辘地骑车进城,身上能不冷吗?这点儿辛苦钱可不好赚啊!

  途中:冰冷的雪水直往脖子里灌

  3:12,我们出门时,但见昏黄的路灯下,闪闪发亮的雪花飘飘洒洒,下得正紧。

  路上,运菜的三轮车在我们前后三三两两地出现,运菜的不少是中年妇女,往往两三人结伴而行,一边骑车,一边大声说着家长里短的闲话。

  途经自家蔬菜大棚时,老白下了车,围着大棚转了两圈儿。他说:“这雪眼看越下越大,塑料大棚说啥也不敢破,一旦破个口子,里面的叶子菜就会被冻坏,不好卖了。”

  记者试着骑上老白的三轮车,由于逆风,车总是不听话地往一侧倾斜,很难掌握平衡。寒风裹挟着大片大片的雪花,扑到脸上很快化成一股股雪水,淌进记者的脖子里,冰冷、湿腻。尽管记者事先已加了厚衣服,可仍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

  “还是我来吧!”老白骑上车,技术娴熟,车速也快,记者一阵猛跑才能勉强跟上菜车。等记者跑到车前面才注意到,老白这下真成了“老白”——雪花厚厚地落在他的头上、身上,仿佛一个雪人。

  “这天,还不算最冷的。”老白放慢车速,笑着说,“一月份的天最冷,只要下雪或有雾,不但冻得脚发疼、手麻木,连头发丝和胡子上都结了冰,硬邦邦的,直扎手!”

  入冬第一场雪,沾地即化,疾驶的三轮车轮子很快扬起水花。身旁不断有汽车快速驶过,冰冷、肮脏的雪水不时溅到我们身上。

  菜农庆幸:天越冷,菜越好卖

  3:49,我们抵达九都路中原菜市场。

  从东门进入菜市场,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人来车往,显得热闹异常。数百名菜农的三轮车,长长地排成4排,等候菜贩过来买菜。

  市场内的地面上,雪水、泥土、菜叶搅在一起肮脏不堪,记者的鞋上、裤腿上很快被溅上了斑斑点点的泥点。

  仔细观察,菜贩们也很有特点: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大衣,每人手中拿着一个手电筒。挑选蔬菜时,他们会利用手电筒的强光,辨别蔬菜质量,挑出毛病,好和菜农讨价还价。

  每有菜贩经过,老白就会投去期盼的目光,嘴里大声吆喝:“伙计,这菜鲜着哩,快来看看!”一旦菜贩留意,他就忙不迭地给人家上烟,然后一分两分地讨价还价。

  记者站在一旁帮他吆喝,并负责给菜贩装菜。看记者冻得直搓手,老白笑着说:“俺们卖菜的,最喜欢大冷天。为啥?天一冷,吃火锅、涮锅的人就多,谁也离不了这叶子菜。你看着吧,今天的菜不愁卖,而且准能卖个好价钱!”

  看老白一脸兴奋,记者不知怎么就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卖炭翁》中的诗句:“心忧炭贱愿天寒。”

  企盼:“等俩孩子毕业了,俺的日子美着哩!”

  接着,老白自豪地和记者聊起了他的儿女。

  老白的儿子白涛涛,可是老白引以为豪的“脸面”。白涛涛不但上了大学,而且去年还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红外对抗专业的研究生。老白的女儿白萍萍,在洛阳关林八中上高三,成绩也不错,目前正为明年高考积极做准备。

  “娃子们知道俺是出力人,挣俩钱不容易,都知道心疼俺!”老白兴奋地说,“娃子们每次回来,都会和我一起到菜地里忙,经常和我一起来卖菜。”

  提起高昂的学费,老白一下子皱起了眉头:“今年薄膜、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涨了一倍多,我辛苦一年最多能赚一万多元,光俩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一年说啥也得两万多元,要不是几十年卖菜攒了俩钱,日子还真不好过!”

  三轮车上鲜嫩的蔬菜很快卖了一大半,且每公斤菜的价格比平时还高出了2角钱。老白一边咧着嘴笑着点钱,一边说:“只要供俩娃子毕了业、能够自立了,光凭种这3个大棚的菜,我和老伴儿的日子美着哩,一天吃一顿肉也吃不完!”

  连碗牛肉汤也舍不得喝,还要接着忙碌

  6:03,老白的菜卖完了,一车菜总共卖了130多元钱。记者给他开玩笑:“菜卖完了,还不去喝碗牛肉汤,暖和暖和?”

  “牛肉汤恁贵,咱可喝不起,还是回家吃吧!就凭这俩钱,供孩子读书还不够,咋敢乱花?”老白认真地说,“天冷了,我正合计着给大娃子买件羽绒服——他刚谈了个女朋友,可不能太寒碜了!”

  据了解,为了供俩孩子上学,除了逢年过节,老白和老伴儿几乎不吃肉。

  菜市场内,人们仍然忙个不停,到处是讨价还价和车进车出的声音。一些等候顾客的菜农燃起了一小堆火,伸出手取暖。一名跟着父亲卖菜的少年显然累得不轻,一头倒在麻袋拼成的“床”上,很快就打起了呼噜,就连菜叶偶尔落在他的脸上,他也浑然不觉。

  记者向老白建议:“回去吃了饭,好好睡一觉!”

  “哪有时间睡?回去吃完饭,就要到大棚里忙活了,还得准备明天早上卖的菜呢!我们要忙一白天,哪有福气睡觉呢?”老白疲惫地说,“唉,等俩孩子都毕业了,我最多只种一个大棚的菜,这样我和老伴儿也能喘口气,不能把身体累出毛病,到时让孩子跟着受罪!”

  从菜市场走出来时,记者这才感到在雪地站的时间太长,厚厚的冬衣都湿透了,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很不舒服。而穿得更薄的老白,身上也湿透了,他瘦削的身躯在寒风里微微发抖。

  (记者采访时,李楼乡北王村菜农王会生冒着风雪帮我们联系采访人,并给我们的采访提供各种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温馨告示:据市人大代表、中原菜市场总经理李建军介绍,仅洛阳市区的餐桌,就需要90万~100万公斤蔬菜。每天晚上,会有1000多名菜农骑着三轮车或机动三轮车,往中原菜市场运送本地菜,批发给菜贩,次日早上6时,菜贩们会把这些新鲜的蔬菜摆到我市居民家附近的菜市场上,等候大家挑选。

  

  如果您的身旁有深夜或凌晨艰难谋生的朋友,或者您或您的朋友的夜班比较特殊,请拨打本报热线63232110告诉我们;如果您是夜间营业或通宵营业的老板,不管是什么行业,也欢迎向我们提供反映洛阳丰富夜生活的素材。感谢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