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对人还是对事,都高标准、严要求,力争尽善尽美,即使做得非常出色,仍然不能满意……这样的人,堪称完美主义者。
西方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建议,完美主义者要降低其标准,学会偷懒。
完美是种病态
在2004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女选手维纳斯·威廉姆斯取得17场连胜的骄人战绩,她对记者发表胜利感言:“我还不够努力,有时候,我获胜心切;有时候,我求胜心又不够强。有时候,我不听从教练指导;有时候,我不遵从自己的安排。我讨厌在任何事情上犯错,不仅是在球场上。”
可见,威廉姆斯不论在球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追求完美,不容许自己有丝毫错误。有人说,正因为威廉姆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她才能发奋图强,斩获佳绩,追求完美是她达到目标的健康动力。
“我并不这样认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说,“这些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义者脆弱的一面,譬如沮丧、饮食紊乱和自杀。”
休伊特和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登·弗莱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者。他们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譬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
一些研究人员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我型。这类人给自己设定远大目标,并努力达到。他们容易陷入自我批判,情绪沮丧。加拿大芭蕾舞演员克伦·凯因享誉国际芭蕾舞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表演超过1万场,但她在自传中表示,她只对其中大约12场较为满意。此外,她对自己能力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
第二种是总以为别人对自己有更高期望,于是为之不断努力。这类人容易发生饮食紊乱,乃至产生自杀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因为害怕给别人留下愚蠢的印象;当觉得别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不公平时,他们只能默默地自我调节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他们要在人前展现完美,所以从不请求他人帮助,一切问题都自己扛。
第三种则把高标准、严要求的对象拓展到其他人身上,要求其他人也要十全十美。“他们把对自己的要求也强加给别人,觉得这样才公平。”弗莱特说,“这类人往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婚姻一般会遭遇失败。”
“人们想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完美,这无可厚非。譬如在工作上,要想成为一名好编辑、优秀的外科医生,就不能犯错。”弗莱特说,“但如果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都要求完美,譬如家庭生活、外貌着装、个人喜好等,那就可能出现问题。”
但在很多人眼里,“完美主义者”这顶帽子并不难看,追求完美才能达到优秀。事实上,追求完美和追求优秀是两回事。
休伊特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他的一个病人是一名大学生,总是情绪低落。他希望自己在一些课程上取得“A+”的成绩,于是,他课后努力学习,课堂上表现出色,终于如愿以偿。但当休伊特过一段时间见到这名学生时,发现他更加沮丧,自杀倾向更为明显。“他对我说,‘A+’只能证明他有多么失败。如果他很完美,根本不需要如此努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成绩。”休伊特说。
很多完美主义者自身不觉得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雇员援助顾问艾丽斯·普罗沃斯特近期组织了一场针对追求完美冲动的治疗活动,她说:“他们对此(追求完美)深感自豪。社会对他们追求完美予以高度评价,从而坚定了他们继续追求完美的信心。”
普罗沃斯特说,她经常碰到一些具有强迫症状的病例,例如有人无法忍受桌子上杂乱无章,有人决不把今天的工作留一半到明天,有人花大量时间不断返工,只为达到他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些其实已是苛求完美的病态表现。
为了确定追求完美者是否到达病态边缘,澳大利亚柯廷理工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制订了一份问答卷,其中包括“我的一切都在掌控中,还是处于失控状态?”“我与人相处非常好,还是非常糟糕?”等16个问题。专家们对252人进行调查,要求他们针对上述问题,衡量自己的等级。受调查者选择极端答案越多,就越说明他们过度追求完美,越可能遭遇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