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不如求己》、《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刘太医谈养生》、《细节决定健康》、《人体使用手册》……这些都是畅销的保健图书。保健图书走进我们的生活,说明市民的健康意识在提高。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保健图书中提出的各种保健观点,人们有些茫然,到底该听谁的?
故弄玄虚有点忽悠人
“哪儿胖说明哪儿出了问题,经常拍打肥胖部位可以打通经络减肥。”
“便秘的人,可以经常敲打带脉。”
这是《求医不如求己》一书推崇的两种自我按摩方法。西工区的吴歌女士就试过这两种方法,她说自己经常出现便秘,看了这本书后,经常敲打腰的两侧(带脉的位置),结果把腰敲得生疼,便秘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书中提出的拍打式减肥,她觉得简单易做,便向周围的同事、朋友都介绍了。大家坚持拍打了半个月左右,也没见任何效果。
市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王玉玺说,带脉是位于人体腰周围的一条经络,主要功能是调理月经、健脾固带,并没有治疗便秘的作用。按摩推拿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简单,按摩的手法、方向、用力大小等都很讲究,盲目自治只会贻误病情。
医疗保健类图书如果能提供科学养生保健知识,也是一件大好事。但目前热销的保健图书良莠不齐,一些作者过分强调其可读性,只注重迎合读者的休闲阅读快感,忽视了医疗保健图书的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准确汲取保健知识。
《求医不如求己》极力推崇肠胃推腹法,即用手指、手掌、拳头由心窝向下推到小腹,并指出:当慢性病久治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的时候,那就去寻找腹部的“阻滞点”,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慢性病就会随之消失。
王玉玺表示,这种说法有些不科学,如果真的这么管用,医疗机构就不必存在了。书中所涉及的理论都是以预防为主的,它不能替代治疗,就像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一样。如果它宣扬的观点能够替代治疗,那就一定不可信,这纯属哗众取宠。“排毒教父”林光常涉嫌欺诈事件可为前车之鉴。
西工区的杨丽女士逛书店时,看到《细节决定健康》一书比较畅销,就买了一本。书中说,蔬菜最好先焯水再烹制,杨丽就照此方法做,做出来的饭菜家人普遍反映口感不好。很快,该书又出了第二册,书中又说,蔬菜能生吃就生吃。“我到底该信哪个观点?同一个作者说出两个不同的观点,这不是忽悠读者吗?”杨丽说。
《刘太医:病是自家生》中说,老年人补钙反而不好,会提前归天。这种说法正确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王朝霞说,国人特有的饮食结构,造成人们普遍缺钙,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35岁以后,人体内的钙会逐渐流失,所以老年人极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老年人补钙每天最多不能超过1200毫克。
保健书畅销的背后
“有什么不如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父母上年纪了,特别注重保健、养生,看到报纸上有关保健、养生的文章,就会剪下保存起来。不久前,我专门到书店为他们挑选了一些保健图书。”西工区的姚燕燕女士说。
老城区冯元先生说:“人到中年才知道健康的重要,现在渐渐觉得身体在走下坡路,可又不知道怎样保健,只好来到书店,挑选畅销的保健图书。”
保健类图书何以会畅销呢?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认为,首先,这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必然结果。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较大,大量的时间都用到了生计上,中国传统的保健、养生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比如,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因为节奏慢或费时间等原因,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来练习了。身体健康被大量透支,结果就失去了健康,以致于许多中年人猝死、老年病早发。于是,人们开始求救于保健图书。
其次,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与现代生活方式有些格格不入。人们急于寻求一种新的、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养生方法,于是保健类图书应运而生。
的确,近年来保健类图书的畅销,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及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渴求是分不开的。但是,还应该看到,在这些图书热销的背后,包装和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医疗保健类图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其往往有着精美的包装、华丽的封皮、醒目的书名。比如《求医不如求己》、《做自己的医生》、《刘太医谈养生》等等,就的确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些书在叙述方式上,用轻松的语言和简单生动的例子取代了以往枯燥的排列模式,迎合了读者的胃口。
生活习惯更重要
有关专家提醒,购买一些保健书籍学习日常防病方法的行为应该提倡,但如果不注重平时生活保健,而一味指望通过保健书籍来获得防病“良方”,是不可取的。对一些“奇招妙方”不可轻信。不管是敲胆经、腹部按摩,还是各种食疗法,没有一招能包治百病。适合大众的保健方法众多,如打太极拳、慢跑、秧歌舞、做健身操等,这些不仅经过多年的验证效果明显,而且简便易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中选择一二,长期坚持即可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日常生活要有规律,如进餐要定时定量,不要餐无定时,过饥过饱;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每天应定时起床,定时睡觉;劳逸结合,过劳与过逸对健康都是有害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戒烟限酒、多喝茶等。
此外,对保健养生知识不了解,确实会像一些保健书作者说的那样“死于无知”。同时也要注意,对保健养生知识的一知半解、误传误信也是非常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