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寇衡 |
| 寇衡的工笔画版《唐诗三百首》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旷世诗句每每诵读,人们眼前总能呈现出绝美的画卷。同样,传神的画作如诗,而欣赏画作也如诵读好诗,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其中的神韵。
昨日下午,在我市著名画家寇衡的画室里,我们有幸欣赏了他的工笔画版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画各300幅。
缘定“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辉映古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包括现在的大多数年轻父母,仍然以唐诗、宋词作为孩子启蒙读物的首选。
从唐诗、宋词兴盛起,千百年来,不断有画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但少则一两篇,多则三五篇,真正通过绘画全面介绍和诠释唐诗宋词的绘画版本此前还没有过。
寇衡说,2000年,一家出版社准备邀请画坛名家以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为题材,用工笔画的技法进行创作,全新地诠释唐诗、宋词,然后结集出版,实现诗词书画的“珠联璧合”,方便读者阅读欣赏的需求。
然而,浩瀚的唐诗、宋词内涵丰厚,时间跨度大,作者、人物年代各不相同。像杜甫、李白、王维、王昌龄、贾岛、柳宗元、王安石、辛弃疾等,他们的生活环境、创作技法、年代服饰都有区别,这就要求画家不仅精熟于山水、人物、花鸟不同类别的绘画技法,而且要熟悉唐宋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这些要求应该说相当高。
出版社先后找到国内多位知名画家洽谈,然而没人愿意接这单耗时、费力却不赚钱的差事,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出身于洛阳老城书香门第的实力派画家、洛阳书画院副院长寇衡。
寇衡说,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喜欢唐诗、宋词,上大学学的又是中文,那些绝美的诗句曾无数次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后来由于工作忙,他通过绘画的形式来演绎诗词之事一直未能遂愿。现在,出版社找上门,这么好的创作机会岂能错过?他爽快地接受了出版社的邀请。
那一年, 寇衡年届五十。
“失踪了”的画家
寇衡说,与以往的绘画不同,这种以诗来命题的诗意画需要画家能够准确了解诗人的生平,理解诗词的韵味,进而把握它的内涵。
在他的画室里,寇衡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写生本。本上按日期画着不同作者的特点、爱好和外形,同时还有诗词中提到的环境、动物和植物造型。
寇衡沉醉其间,穿越时空,用手中的画笔和诗人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追求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诗韵墨香”的理想境界。
寇衡说,三百首唐诗要用3年时间来完成,平均一首唐诗就要画3天,创作艰辛而漫长。这是他从事绘画以来接下的第一个最难的差事。为了保证绘画时间,他停了自己的手机,拔掉家里固定电话的电线,闭门专心作画。
2001年,他淡出洛阳书画界的各种活动,许多和寇衡相熟的朋友找不到他了,大家一致的说法是“寇衡失踪了”。
寇衡没有失踪,他在潜心从事唐诗三百首的绘画创作。
他每天4点起床,然后开始创作,7点开饭,饭后稍事休息,9点多继续画画;12点吃中午饭,中午休息1个小时后又开始创作,然后是晚饭,晚饭后继续创作,一直到午夜。
6年心血汇聚600幅画作
应该说,唐宋诗词作家风格流派很多,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寇衡的画作能很好地表现出各类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吗?
有一幅画表现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画面上,在银色如水的月光下,古铜色的木质房屋、尖尖的房顶、高耸的古塔、倒垂的柳枝、房前屋后的树木形成了洛阳春夜的大背景。最吸引人的是画面中的人物:开启的窗户内挂着淡红色的灯笼,一着红衫女子双手握笛;画面的远处,在无灯的房内,一男子痴痴地听着来自远处的笛声,若有所思。
我们看画面已经非常钦佩,听了寇衡的介绍,更觉画面准确贴切。
寇衡说,画面中的建筑风格取自日本东大寺。他去日本进行书画学术交流时去过东大寺,东大寺的建筑就是日本遣唐使邀请洛阳的工匠按照龙门奉先寺以前的建筑建造的。
而他画的一幅贾岛的《剑客》诗,画面中一人左手握剑,右手食指和中指轻试剑锋,把“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翻阅一本《唐诗三百首》,每篇配以精美的画面和拼音注解,那绝对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画诗”追求最佳
2003年,历经3年寒暑,唐诗三百首工笔画绘就,寇衡长出一口气,感到无比欣慰。
在休息、调整身体期间,他又远赴青海、厦门、苏州等地写生,收集宋词绘画创作的素材。
在厦门鼓浪屿,他第一次见到了海船,是古时的海船,这与他以前意念中的海船大相径庭,他赶紧收集了大量的海船速写。
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海船特点,准确地进行了宋词有关绘画创作,倍感欣慰。
为了对宋代历史有准确的了解,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书籍,其中包括宋朝的家具、人物服饰、餐具等。
比如,在构思苏东坡这个人物造型时,他就依照苏小妹和他哥哥开的玩笑“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在面颊边”从而判定苏东坡是个长脸来进行创作,同时饰以络腮胡子,以表现苏东坡“惊涛拍岸”的气概。
至于千余个人物造型如何避免雷同,也让寇衡费尽心思。
为了拉开画与画的距离,寇衡把近几年所画的速写全部整理了一下。对于每一个不同的词人先给出一个造型设计,再根据每人的经历、生平对每个人进行定型,这样在画面中间就尽量拉大了距离,避免了诗词中人物与人物的雷同。
2006年2月,因陪护爱人治病,寇衡不得不停下案头的工作到了北京。有一天晚上,当他看到医院走廊里挂着一些病友洗过晾干的衣服,突然觉得自己没有画过这种内容,遂拿出写生簿开始写生。后来在画贺铸的《杵声齐》时,刚好有晾晒衣服的场景,他就把这些积累的素材用上了。
前不久,宋词三百首也画完了,厚厚的一摞画稿凝聚的是寇衡3年来的心血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寇衡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工笔画版《宋词三百首》也会和广大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