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3日,湖北宜昌街头手机漫游费的广告。 (据中新网) | |
承载5亿多手机用户的期待,“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会今日召开,我国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终于踏上破冰之旅。然而,听证会能否真正促成漫游费价格坚冰的融化呢?在各方争论焦点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成本,能否揭开漫游费真面目?
我国手机漫游服务开通,至今已有17年之久。随着网络建设完成和电信市场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本地手机通话费水平大幅下降之后,鲜有动作的漫游费被称为支撑手机高资费的最后一个“堡垒”。
漫游费降不下来,究竟是成本使然还是暴利所致?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代表,中国移动2005年、2006年年报显示,在总收入2430亿元、2953亿元中,话音收入分别占74.8%、71.6%,但并未披露漫游费在话音收入中的占比情况。据中国移动计费部门大致估算,漫游费收入占话音收入10%左右。
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测算中可以看出,每月使用漫游的手机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0%左右,产生高额漫游费的手机用户则多为商务人士。
上海听证代表江宪律师表示,电信部门公布的电信条例规定,手机资费以成本为原则收费。不管手机资费降价也好、涨价也罢,用户应当有知情权,即公布资费成本。而从运营商推出的套餐来看,降价空间是完全存在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澳大利亚、美国,无论在哪个城市都不收漫游费。印度尽管收取漫游费,但政府去年2月出台了漫游费限价政策。在日本,虽然也存在漫游费,但都是通过资费套餐的形式来收取,因此也比较低。
高昂的漫游费曾让不少热衷于出境旅游的欧洲人和跨国上班族叫苦不迭。从2007年夏天起,一部旨在大幅降低欧盟范围内手机跨国漫游收费的限价规定正式实施。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公布的报告显示,手机漫游费限价规定让消费者获益匪浅,成员国范围内的漫游话费下降幅度高达六成。
应该说,欧盟手机漫游费成功降价与欧盟主管机构的积极介入不无关系。早在2004年12月,欧盟委员会便对欧盟范围内的手机跨国漫游费进行调查,并得出漫游收费与成本相比过高且缺乏正当性的结论。
那么,在中国,到底手机漫游通话有没有成本?成本如何计算?有的专家表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水平不一样,收不收漫游费无法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机漫游不过是在漫游地和注册地之间传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简单信息,成本是非常低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说,按照国际电联的调研,手机漫游通话肯定有成本,但成本难以精确计算:一是设计建设成本。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不同,因要考虑漫游,其设计建设成本高。在这部分成本中,计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网漫游成本,因各地容量不同,漫游手机用户充满变数,再加上网络要不定期扩容,成本难以核算。二是服务功能成本。随着手机短信、彩信、上网等功能的逐步增加,需要分摊服务功能成本。究竟哪部分成本高、哪部分成本低难以准确计算。三是设备维护和更换成本,需要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基站等网络时予以分摊。
“在全球,计算手机漫游费成本都是一个难题。但是,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服务领域扩大、分摊成本降低,漫游费逐步降低应该是一种趋势。欧盟成员国间对手机漫游费进行限价就是一个例子。”信息产业部清算司负责人说。
因此,此次听证会将听取各方意见,规定移动漫游费的“上限”即最高限额。不论最终出台哪一种方案,政府都将在上限标准下,继续鼓励并要求各个移动运营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和地区,采用各种优惠措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同网同价,能否在现阶段实现?
参与新方案制订的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表示,现行手机国内漫游费主要由本地通话费、漫游建立费和长途通话费三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的国内漫游通话费的标准是后付费每分钟0.6元,即本地通话费0.4元加漫游建立费0.2元;预付费每分钟0.8元,即本地通话费0.6元加漫游建立费0.2元;如果占用省际长途电路,还要加收每6秒0.07元即每分钟0.7元的长途费。
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解释,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是指移动电话用户离开其归属本地网,在国内“其他本地网”使用移动电话业务时发生的基本通话费。
已公布提交听证会的两个新方案均提出,取消现行国内漫游通话费中高于本地通话费的每分钟0.2元。同时,本地通话费不区分后付费、预付费,均按每分钟0.4元收取;方案二还对长途费进行下调,均按IP标准收取,即每分钟0.3元。
新方案公布前,北京市消协公开表示今年推动电信资费改革的目标就是实行同网同价。用户“取消国内漫游费”的呼声,其实质也是要求同网同价。
目前,在国际上,像美、日、韩等国,只要在一个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内都没有漫游费,也不区分本地和长途电话收费。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刘保卫说:“虽然从技术上看,我国的漫游用户跨越了不同的本地网,但其实都是在使用同一个运营商的服务,同网就应该同价。”一些专家也表示,漫游费应该尽量向本地通话费看齐。
“全国同网同价,是我国电信资费发展的目标。但是,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为了普及电信服务推出了极低的资费,如在一些山区,甚至有5元包月使用手机的做法,这是一种政策性补贴。所以,全国实行同网同价还需要过程。”阚凯力说。
透明,能否让用户放心消费?
本次听证会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表示,两种方案内容都过于专业化,选择哪一种方案更实惠“考验”了消费者的智慧。同时,消费者还需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进行选择。
首先必须考虑是否经常出差,还要回顾一下,到底是主动拨打电话的时候多,还是接听电话的时候多。如果接听电话的时候多,那么第二套方案较为有利。如果经常出差在外地,而且拨打当地电话的时候多,那么应该选择第一套方案。但是无论何种选择,都要交漫游费。
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普遍反映,手机漫游费听证新方案内容很难看懂。按道理,不论是降低漫游费上限标准,还是之前的手机单向收费,都是让用户受益的好事。但是,这为何会让不少用户普遍感到不满并提出质疑呢?
“长期以来,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扭曲,导致在移动领域竞争不充分,因此资费不透明、资费套餐云山雾罩、夸大宣传优惠、诱导用户消费、服务不到位等弊病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这造成了对电信用户的普遍伤害,用户对透明消费的期待非常强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满强说。
信息产业部2003年至2006年的统计显示,四大电信运营企业收入的市场份额除中国移动由36.9%上升到40%以上外,其他三个运营商都呈下降趋势。2007年一季度,电信市场全部新增用户中有2/3来自中国移动,其一枝独秀的竞争格局进一步被加强。而与本地通话不同,用户在异地漫游时对移动运营商的依赖性很强,在这一市场格局中,移动运营商更难有降价动力。
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表示,电信行业的定位是公共服务,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是提供社会大众都能接受的电信产品,未来不能因为一两家企业的利益而延缓其推进步伐,更不能让消费者为电信市场竞争不充分而埋单。
因此,在现有市场格局下,必须由政府对漫游费“上限”实行管制,设置一个不能突破的“天花板”。
为了迎来电信透明消费,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对三方研究机构下达调研任务,历时半年,分别形成各自报告,由政府协调汇总后,最终形成两个讨论方案提交听证会,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作出最终决策。也许,最终出台的方案不是提交方案中的任何一种,但不论哪种方案,让用户普遍受益将是共同目的。
(据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 冯晓芳 陈芳 张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