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洛阳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夜行寒风中 一纸露凝香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午夜洛城扫描”系列报道之九 清晨打开报箱,我们便能看到报纸。报纸印刷好后还有哪些流程?在漫漫 长夜里为我们送来这份“精神面包”的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夜行寒风中 一纸露凝香
记者 吕玲玲 杨文静 实习生 焦琳/文 王振华/图
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清点打包,准备送往各读者服务中心和各县区。

天还不亮,投递员就开始挨家挨户送报纸。

投递员投递报纸。

  清晨,您只需打开报箱,便可以看到油墨飘香的报纸,了解我们的城市和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但您是否知道,当您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人在为您的这份“精神面包”忙碌着?

  23日凌晨3时20分,我们出发赶往采访地点。走出家门,半夜的寒气一下子让我们变得异常清醒……

  分发班:我们怀念看日出的感觉

  洛阳日报社印刷车间的分发班一共有18个人,每天夜里12时30分,他们就开始工作了。工作了20多年的许师傅说,报社自办发行以来,他一直在分发班工作,每天晚上11时许他从家里出来,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由于常年上夜班,他已经多年没有看过日出了。2006年春天的一天,他下班后,故意回家晚了些,去洛浦公园看了一次日出,那种新鲜、兴奋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这时,印好的报纸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从印刷车间里出来,分发工人站在传送带两边,将机器点好的一摞摞报纸捆扎起来,再放到小推车上,然后装上运报车,最后运往各个读者服务中心。

  分发报纸是个体力活,一摞报纸从机器上搬下来后,再经过4次搬动才能被送上运报车。据许师傅讲,一摞报纸大概有25公斤重,提4次便是100公斤,而每天晚上他们需要分发近千摞报纸。“把每摞报纸的重量加起来乘以4,然后平均到18个人身上,我们个个都成了‘大力水手’,每天晚上要提两三吨的重量呢。”许师傅开玩笑说。

  虽然是玩笑,但说明分发报纸是个体力活,比较适合男士。可在分发班里,我们却看到了3位女士。42岁的石春花便是其中之一,她从传送机上抱下一摞报纸,麻利地用塑料绳绑起来,这“一抱”、“一绑”大约需要10秒钟。

  石春花的体重才50公斤出头,这么重的体力活,她能受得了?她笑着告诉我们,一开始,她可没有这么大力气。刚来的两个月里,她甚至无法忍受。每天下班回家,她都浑身疼得要命。睡觉时只能仰面躺着,因为胳膊肿得翻不了身。那种痛苦让她几乎有了放弃的想法,但两年过去了,她逐渐适应了,并且越干越有劲儿。现在,石春花工作起来已经驾轻就熟。每天晚上12时从家出发,骑车半个小时到单位。“有人送你吗?半夜出门怕不怕?”我们问。“一开始也害怕,但咱上的就是夜班,没办法。现在,我已经适应了,没啥可害怕的。”石春花笑着说。

  工作这么辛苦,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了下来?老工人董跃甫说得好:“我已经工作20余年了,亲眼看到报纸从几版变成了几十版。每次听到别人议论晚报如何好看时,内心都感到十分自豪!在这份报纸里,也有我付出的一份汗水和心血。”

  4时50分,第一辆送报车发往高新区和新区的两个读者服务中心。

  再次分发:看投递员如何变“魔术”

  5时10分左右,我们兵分两路,分别跟随运报车来到了八一读者服务中心和珠江读者服务中心。

  5时20分,运报车来到八一读者服务中心。30个投递员早已整整齐齐地排好队,等在门口。运报车一到,他们便将一捆一捆的报纸搬下来,在服务中心的办公室开始二次分发。

  我们看到,投递员分报纸像玩魔术扑克一样,一手拿出一沓,散成扇子的形状,一手在“扇面”上拨拉。拨拉两三下后,放到一边。“你们在做什么?”我们问。“不知道了吧?呵呵,你猜这沓报纸有多少份?”工作了20多年的老投递员李书峰随手拿起一沓报纸笑着问我们。“不知道,得数过才知道。”我们回答说。“我猜有25份左右。”李书峰说。接着,他把报纸散开,用手拨了几下,果然是25份。他又随手拿了几沓,数之前,我们让他先猜一下数目,几乎每次他都能猜对。看着我们迷惑不解,他笑着说,其实,大家把报纸散开,是清点报纸数目。只是,他工作的时间长了,手上有了“感觉”,随手拿一沓就是25份。“这种清点报纸数目的方法和点钞技术有点像,没啥可惊奇的,我们中心的员工基本上都会。”李书峰说。

  数过报纸后,员工们将零散的报纸页面一份一份地套在一起,形成一份完整的报纸,最后再分报到组。

  在珠江读者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同样的情况,投递员们都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为了早日将报纸送到订户手中,她们把时间抓得非常紧,即便是跟我们搭话,手里也不停地忙碌着。这个服务中心共有28名送报员,清一色的娘子军。大家5时30分以前都已经到达单位。送报车到达后,卸报、清点、分报、套报和装包这几个环节基本上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报纸分到投递员手里之后,投递员还要把A叠打开,把B叠塞进去套在一起。一个人要套好几百份报纸,速度慢了可不行。一个熟练的女工不到一秒就能套一份,她们的右手食指上戴着一个橡胶指套,以增加摩擦力。据说,星期二的报纸算少的,只需要套一次,要是有周刊或者加版,则需要更多的时间。

  投递员:我们每天和太阳“赛跑”

  在八一读者服务中心,我们问投递员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回答说,他们希望每天在太阳出来前,能将报纸送到订户家中。

  6时20分,我们和投递员李爱菊一起到王城大道附近送报纸。冬日的凌晨,路上几乎没有人,李爱菊小小的身影在大雪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孤单。路很滑,李爱菊的电动车骑得很慢。“你骑得这么慢,是不是跌倒过?”听到这话,李爱菊笑了,她说:“当然摔住过,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摔住过。”

  李爱菊告诉我们,今年5月,她骑着车去送报纸,一个醉汉开车将她挂倒。虽然没有大碍,但仍把她吓得不轻。“我要是倒下了,孩子就可怜了。”李爱菊说,提起女儿,李爱菊满脸柔情。

  李爱菊的女儿今年6岁,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李爱菊告诉我们,她爱人长年在外地工作,婆婆去世得早,父母又不在身边。这些年来,照顾孩子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孩子小时候不懂事,每天她出去上班都要小心翼翼地尽量做到不惊醒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大哭大闹。

  有一次,她正准备去上班,孩子醒了,哭得撕心裂肺。她见哄劝不住便含着泪丢下孩子去上班。走到楼下时,她禁不住也哭了起来,孩子那么小,实在可怜啊。她忍不住又拐回去看孩子,打开屋门却发现,孩子哭累后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珠……

  孩子慢慢长大后,李爱菊便给她讲道理:“你不让妈妈去上班,妈妈没有钱就不能给你交学费了。”道理讲多了,女儿也理解了。有一次,李爱菊下班回家,突然看到女儿走到厨房,试图去提放在炉子上的水壶。她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炉子,看着女儿摇摇晃晃的样子,李爱菊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乖,你在干吗?”李爱菊尽量让声音显得平静。“妈妈,我给你热了点水。”女儿奶声奶气地回答。李爱菊一把将女儿抱了过来,含着泪说:“妈妈自己来烧水,你以后千万不要再到厨房来了,烫伤、烧伤了怎么办?”  

  李爱菊说,每次她出来送报纸,就把女儿锁在家里。像李爱菊这样把孩子锁在家里,自己出去工作的,在他们中心还有不少。

  第一份报纸,我们送到了凯旋西路附近的一个单位。我们到达时,该单位收发室的工作人员还没到。门卫裹着军大衣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挺方便的,只用送到收发室,咱们不用爬楼梯了。”李爱菊说,给单位送报纸,有好处也有麻烦的地方。有的单位会在一楼设收发室,但很多单位都没设。“现在的楼都比较高,有一次,我坐电梯去送报纸时,突然停电了,我只好一层一层走下来;有时候,送完报纸正好遇到员工上班时间,乘电梯的人特别多,为了不分享人家的资源,我们也选择爬楼梯。这些都是经常遇到的事。”李爱菊说。

  第二份报纸,我们送到了王城大道23号院。天还没亮,家属院里比较黑,李爱菊走在楼道里,声控灯突然亮了起来,她将一份报纸塞到报箱里时,订户还在睡梦中……

  投递员:不怕刮风下雪,就怕弄脏报纸

  6时44分,记者跟随线路最长、工作量相对较大的潘会霞去送报。潘会霞骑电动车,记者借来一辆自行车跟在后面。

  清晨的风像碎冰一样,刮得脸生疼,记者扭头看了一眼潘会霞,她有帽子却没有戴,我们提醒她,她说:“整理完报纸就忘戴了,只顾着赶时间了。”过一会儿,她接着说:“下雪天还好,冷归冷,可是报纸没危险,最怕下雨天,担心报纸湿,每天带这么重的东西,摔跤是常事,报纸可不能少了、湿了、破了。”就在前天,潘会霞摔过一跤,车闸都摔裂了,但所幸是下雪,报纸一点事儿都没有。

  潘会霞送报的线路是沿着天津南路一路往南,给沿途的单位、家属院、门面房等送报。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还有不少小工厂和城中村。一路都是大坡,到南山上为河科大的家属院送完报纸后,得去土桥沟村给村民们送报。潘会霞去的时候带着427份晚报和109份日报,在进村之前,就只剩下50多份晚报了。

  潘会霞告诉我们,她做投递员快满10年了。刚去上班时,大女儿才3岁。多亏家里有公婆照顾,这么多年来,她才能安心工作。近10年来,潘会霞即使生病也坚持工作,除了生儿子休产假之外,她从没请过一天假。

  7时10分,潘会霞到了她的投递点——一个五金店。这时,天刚亮,将报纸送到该店后,潘会霞沿着天津南路一路南上,由于一路上坡,她小心地推着电动车,非常费力。

  在天津南路两边的岔道里,有很多小工厂,这些工厂基本都养有大狗。在第一个小厂门口,我们刚走近,一条黄狗就跟过来了,看样子比较温顺,潘会霞进去送报,听见她和订报人友好地交流,这条狗却盯上了陌生的我们。正在它准备扑来时,潘会霞大喊一声“过来”,狗竟乖乖地转身进去了,吓得我们一身冷汗。这时,门里的孙老汉出来了,他笑着说:“我订了十几年晚报了,认识潘会霞也五六年了,连狗都知道她好啊。”

  10时许,我们跟着潘会霞跑遍了河科大家属院里的每一栋楼,一路下来,潘会霞的电动车已经没电了。她得先回家,换一辆电动车,再接着送土桥沟村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