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
疑问:孩子不知“传统年”?
春节的脚步渐渐“逼”近。
终日忙碌的人们,如果在今天掐指一算,也许会吓一跳:哎呀,只剩一星期就该春节了!可不是嘛,今天就已经是小年了!
要说起这“小年”,很多年长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问问身边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不少人都不知道小年该咋过,更别说那些12岁以下的孩子了。
也不能怪他们缺少常识,主要是因为近些年,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许多传统的年俗都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小孩的眼中,过年无非就是大人能放7天假,带着他们看看电视、串串亲戚、吃吃桌席(桌上的食物也没什么稀罕的)、放放鞭炮(在规定日期、特定区域内)。每年的春节,大人们都是在看春节晚会、喝酒、闲聊、打麻将中度过了……比较大人们年幼时那种浓烈的喜庆气氛,现在的春节带给孩子们的感觉真是太少了,少到可能让他们以为春节就是农历新年开始的普通“黄金周”而已。
责任:教孩子过传统“年”
近日,记者在一家网站上看到这样的文字:“为了避免春节文化的失传,城市里的父母有责任重拾那些被遗弃的民俗活动,展现传统春节的魅力;不能忘记在过节的时候告诉孩子‘年’的真正过法。”
啧啧,说得多好!孩子们的爹地、妈咪们,不带小孩过传统年,可就上升到“断送”传统文化的高度了!还不拿出你们儿时过年的充足劲头,把你们所知道的过年程序好好地领着孩子走一遭,让他们也知道,咱中国传统的春节啊,过起来可真有讲究、真有趣味、真有意义!
为此,记者请教了几个洛阳的民俗专家和老居民,了解了传统春节的大致过法。
在此之前,父母们不妨先去买几根芝麻糖递到孩子手中,让他们嚼得咯嘣响,品尝着那分酥脆甘甜,然后你就可以对他们侃侃以前的“年”是咋过的了。
丰富:传统年过法花样多
进入腊月,就要迎新年了,过年的年货、过年的心情都要开始准备和酝酿了!
腊月初八:腊八粥
腊八节是过年的前奏,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吃腊八粥。老洛阳做腊八粥是用大米、小米、柿饼、枣、红豆、花生仁、杏仁、核桃仁、白果、绿豆、红薯等物熬成一锅粥(各地风俗不同,8样东西内容可以不同),稠糊糊、香喷喷,大人小孩都爱喝。现在有的小孩子还能从奶奶、外婆那里喝到腊八粥,如果连老人都不做了,就只能从八宝粥罐头里联想其味道了。
其实,做腊八粥的东西超市里都容易买到。腊八这天,大人做粥时,可以让小孩子们学着剥花生、白果,跟他们讲讲“喝了腊八粥,心里糊涂涂”的俗语,意思是春节临近,过年要糊涂一些,可以放手花钱了。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传说灶王爷朝天奏事的日子,以前的人们是需要祭祀灶王爷的,目的是贿赂灶王爷,让他上天为家人说好话。现在,崇尚科学的人们不再信奉灶王爷,但吃吃灶糖和灶饼也不错哦。灶糖一般是芝麻糖,长条形的酥糖上粘满芝麻,很是粘牙,可别让小孩吃上瘾。“腊月二十三儿,发面火烧胶糖锅儿。”灶饼是圆形发面饼,里面填上白糖馅儿,遇热后变成糖稀。还有种是芝麻馅的,咸的。可以用家里的平底锅烙一些,让孩子尝尝鲜。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都有事做
洛阳传统歌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面糊;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精儿;二十八,炸油花;
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花门儿……”
看看以前过年多热闹吧,从小年到大年,每天都安排有实质性任务。
腊月二十四这天,家里该进行大扫除了,擦玻璃、扫墙角、拖地板,叫上孩子做帮手,告诉他劳动最光荣,要干干净净迎新春!二十五、二十六发面蒸馒头,以前的一大家子吃得多,需要提早打面糊,现在父母们可以向孩子们演示一下馒头的制作过程,怎么样发面、揉面、上笼蒸,必要时让他们也上手“操练”一下,春节吃上自己家做的馒头才叫一个香呢。
“二十七,剃精精儿;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剃肉头,年三十儿,剃光棍儿。”看来,只有腊月二十七这天最适合剪头发了。其实,以前的人也许是想哄着小孩子早早把头发理了,因为接下来的时间,大人们还要忙着准备年菜呢。现在我们不必在意到底哪天理发,只要春节之前抽空带孩子把头发理了,新年新造型嘛。
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除了准备年菜,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没有买全、备齐,都要置办了,除夕那天就要等着过年了。可以让孩子帮着想想:过年,咱家还缺什么?
除夕:守岁
除夕上午,要给门上贴对联,如果自己家人会写对联,那当然是好事,可以借机培养一下孩子们对毛笔字的兴趣;如果是买来的也可以,让孩子们亲手贴一下,并且给他们讲解一下对联的结构、用法和含义。点燃柏枝辟邪的传统显然在现在不合适,可以考虑插一枝在大门上,也算个装饰。
洛阳除夕夜没有年夜饭之说,如果您是外来户,大可保持家乡的传统。洛阳除夕的晚饭,是饺子或加面条混煮的“宝盖儿”,饺子当然要自己包,可不要像平常没时间时只下速冻水饺了,也让孩子们见识一下盘馅、揉面、擀皮、包饺子的流程。晚上让小孩子们打好精神,要守岁和熬年呢,不过体会一下就行了,最好还是劝他们早睡早起。
初一:贺岁、团圆
祭祖一般在初一子时,要燃放鞭炮辟邪。如果规定可以在这时候放鞭,孩子们就可以领略鞭炮的威力和热闹气氛了。男孩子大多喜欢放炮玩,但必须提醒他们:鞭炮是有危险的,要小心燃放,不要伤人伤己。
初一一大早,起床后人们都要穿上新衣,小孩子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新帽、新鞋,告诉他新年新气象,但要爱惜新东西。之后,父母带着孩子和礼品回到其爷爷、奶奶家团圆,孩子见长辈要磕头或行礼,长辈给他们发压岁钱。父母要教育孩子压岁钱是长辈对他新年里的鼓励,应该花到真正有用的地方。如果孩子年幼,父母可以代管,但不要给孩子造成父母“没收”其压岁钱的印象。
初一是大拜年的日子,如果在路上遇到亲友、邻居,大人要在孩子面前带个好头:给人家作个揖儿,拜个年,送上新年祝福。
初二:回娘家
初二是媳妇们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的日子,带着孩子回到姥姥、姥爷家里吃顿团圆饭,送上老人喜爱的礼品,陪老人聊天、打牌,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成家以后要“常回家看看”。
初三、初四:串门
过年当然要串亲戚,这时候,孩子们可以学到与长辈和同辈间的社交礼仪。活泼却不调皮,开朗并有礼貌的孩子最受人欢迎。
初五:破五节
初一到初四为闹节,有很多禁忌,初五就可以破除了——垃圾可以倒了,刀剪可以动了,稀饭可以吃了,祭祖的供品也要撤了。在初四晚上或初五早上把前几天贮存的垃圾倒掉,告诉孩子旧时人们意为“送穷”,祈祷来年送走贫困,迎来富有。初五还要吃饺子,有的地方也吃面条。这一天,应该是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的日子。不过,现在有的商家做买卖心切,春节期间照常营业。
十三到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三已经算进入元宵节了,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不只是为了吃元宵,关键是可以扎灯笼、观花灯,看社火。以前,大人用竹条给孩子编灯笼,后来又开始卖各式纸灯笼,塑料灯笼,现在还有一些小型电动灯笼。带着孩子去观赏灯展,给他们讲彩灯背后的故事或者猜猜灯谜,既能让他们玩乐,又能让他们长知识。还有,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舞狮等民间社火也能让孩子大开眼界,这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呢,千万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