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台案前,巧手赛天工。
雪花纷飞舞,皎月平空现。
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
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
诗的作者是谁记不清了,我感兴趣的是诗中描写的内容,饺子,洛阳俗称“扁食”,若要细细体会,忍不住就要垂涎三丈了。
作为“过年下”的重要活动之一,洛阳人包扁食,一般是在大年三十吃过中午饭后。
在我的记忆中,过年下吃的饺子都是萝卜馅的。自家地里生产的大萝卜,从土窖里扒出来,放在从井里打的水中,一通猛洗,洗干净了切成片,架起大火放在锅里煮。
用笊篱将煮熟的萝卜片捞出来,抓两把放在平时蒸馍用的白粗布上,再把粗布包起,开始挤水了,就是把蒸熟的萝卜中的水分挤出来,以保证萝卜馅松软可口。
挤水一般是在井台上,一手捏着白粗布的开口处,一手按在鼓起的布包上,使劲地挤,带着甜味的萝卜水就从布的空隙中渗流出来。刚出锅的萝卜片热得烫手,记得当时挤水的时候,挤一下手就被烫得发疼,赶紧缩回去甩上老半天,龇牙咧嘴的。但是看母亲或父亲挤水,手放在粗布包上,一下接一下,有条不紊,奇怪他们怎么就不怕热,直到后来在他们布满老茧和裂口的粗糙大手上找到答案,再看他们挤水时,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将挤好的萝卜片放在案板上,拿刀细细剁成萝卜泥,再放点剁碎的猪肉或者羊肉,各种调味品放好,这馅儿就做成了。包扁食的场面也挺隆重的,一般是一个人擀扁食皮,两个或三个人包扁食,最多中间再加个传送扁食皮的。记忆中,我就常常充当这样的“运输大使”,在大姐擀扁食皮的案板前和厨房外日头地里母亲和二姐三姐包扁食的地方来回穿梭,不大一会儿,包好的扁食就一个个元宝似的,整齐地排列在高粱秆做成的圆排上,煞是喜欢人。
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偶尔也来“视察”一下,他不会包扁食,但他会讲一些有关扁食的传说,比如它的来历。
民间传说中,吃扁食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因为天太冷,捏出的人的耳朵都给冻掉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后来的人为了感激和纪念她的功绩,就包起扁食,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洛阳农村风俗,包扁食的时候,会在其中的一个扁食皮里包上一枚硬币或者玉米粒什么的,扁食煮好后,谁吃着这个扁食,谁就是有福之人。煮熟的扁食还不能吃,要先敬神,分出几个瓷碗,每个碗里捞上三个或五个扁食,家里家外的各个神牌位前,全神爷、老天爷、土地爷、老灶爷、圈神爷、牛王爷等,每个臆想中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前都要敬上一碗。将供神的扁食放好,点上香,烧点“银子”磕俩头,“嘭啪”三声炮响过后,性急的小孩子们,就要端上碗开吃了。
但我是不能性急的,敬了神过后,我还要给住在老院子的爷爷奶奶送扁食,妈妈盛上满满一大碗,用毛巾兜住,我就提着,欢欢喜喜地往老院子去,为啥欢喜?我惦记着爷爷奶奶的几个赏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