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时节,市儿童福利院骤然冷清下来,孤残儿童的冬季必需品告急,也无人知晓;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人士再次“扎堆献爱心”,让人好生感动。而孤残儿童则渴望“爱心分流”,一个孤残儿童满怀期望地说:“好想让他们天天都来看我。”……(本报1月31日A6版报道)
社会各界纷纷前往儿童福利院奉献爱心,无疑彰显人们对这些不幸孩子的怜悯之心、关爱之情。但是,诸如此类的“突击性”、“扎堆式”献爱心活动不仅影响孩子正常生活,而且极易成为儿童福利院的一种负担。以“冬至送饺子”活动为例,冬至那天,社会各界前来送爱心的人士纷至沓来,总数高达200多人。结果,孩子们确实是吃好了、玩疯了,但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却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而那些爱心人士当天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更为重要的一对一、有侧重、有针对性的精神交流。“扎堆献爱心”现象并不鲜见。
笔者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九九重阳节里,许多城市的老人福利院里人头攒动,每个老人都要接待一大群献爱心、送温暖的人,一天下来,老人的居室被扫了七八遍、窗户被擦了七八次,连衣服也被洗了七八回,老人们因忙于接待而累得气喘吁吁苦不堪言。而九九重阳一过,老人福利院里立刻恢复了固有的冷清。毋庸置疑,市儿童福利院近一段时间的冷清,与以往节假日中人们“扎堆献爱心”的热闹场景相比,确实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凸显人们在献爱心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各界“扎堆献爱心”,或许有多方面原因,但笔者以为,关键还在于一些单位或个人挥之不去的“节日秀”情结。
在儿童福利院里,那些生而不幸却备受党和政府关怀的孩子们,需要的绝对不是在那几个有限的节假日里蜻蜓点水式的丝丝怜爱。要想实现“爱心分流”,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机制,搭建一个平台,让儿童福利院里孩子们的需求能够及时方便地为大家所知,从而使人们有的放矢地去献爱心,让爱心能够照亮孤残儿童一年的365天。
(张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