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国媒体记者聚焦宋铁龙的表演。 |
|
朱邦造大使(右)和宋铁龙在一起。 |
|
本报记者和穿旗袍的瑞士女郎Cristina合影。 | |
记者 程 奇/文图
北京时间7日凌晨3时(瑞士当地时间6日20时),农历大年初一,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一时成了中国人的“天下”:红色的天坛模型、偌大的“福娃”、随处可见红色的“北京2008”宣传标语,中央大厅摆放着写有汉字“东、西、南、北、中”的巨型地球仪……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享誉世界的“奥运之都”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和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联手,在该博物馆举行“北京2008”系列文化活动的启动仪式暨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系列文化活动将从现在持续到今年10月,该博物馆将举办与中国有关的展览、文艺表演和研讨会。
来自洛阳的“铁掌大侠”宋铁龙在这里第一个出场,长达30分钟的精彩表演,使其成为奥林匹克博物馆当晚演出中的“绝对主角”,赢得了在场各国观众持续十几分钟的热烈掌声。
惊险表演让观众屏住了呼吸
启动仪式之初,中国驻瑞士大使朱邦造和国际奥委会委员、北京2008年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Hein
Verbruggen先生针对迎接北京奥运会和庆祝中国新年的话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当地时间8:00,穿着黑色唐装的宋铁龙第一个出场。他健步走到奥林匹克博物馆零层舞台中央,用中国武术界传统的抱拳礼向各国来宾致意。旅瑞华人刘丽峰客串“翻译”,用德语向外国观众介绍:这是中国的“散打王”、“华夏武状元”,中央电视台“挑战群英会”的“英雄”……
宋铁龙首先表演“单掌劈砖”。他拿出当地常见的坚硬灰砖,以掌当刀,伴着几声“嗨嗨嗨”的呼喊,6块砖头被一一击碎,现场嘉宾发出一阵阵惊呼,来自瑞士国家电视台、我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的记者们纷纷举起摄像机、照相机,观众们拿起相机和手机,捕捉这一惊人场面。
“二指断砖”则更为刺激。只见宋铁龙竖起右手食指、中指,运气击砖,厚重的灰砖应声断为两截。“My
god!”(意为:“上帝呀”)现场很多女士异口同声地发出惊呼,一些男士则竖起拇指比划着表示惊奇。
场边各国来宾越围越多,朱邦造大使、Hein Verbruggen先生和各国使节、嘉宾纷纷围上前,神情专注地欣赏宋铁龙的表演。
钢叉表演更扣人心弦。两米高的木桌上,光着脊梁的宋铁龙以肚皮顶着锋利、雪亮的三股钢叉,双脚悬空,随着钢叉的转动,他的身体也在钢叉上缓缓转动,很多人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倒立钢锥”是宋铁龙的“看家绝活”。现场没有苹果等物验证钢椎的锋利度,记者急中生智,拿起一块灰砖,狠狠击打钢锥,灰砖立即断为数块。宋铁龙伸出头,请朱邦造和前排来宾验证头顶,两位瑞士女士惊呼:“这绝对是真的,但您真敢用头顶顶着钢锥倒立吗?”
头顶的百会穴非常脆弱,是人体的“八大要穴”之一,也是竞技体育、武术比赛禁止击打的敏感部位。虽然“老外”未必了解中国的“穴位学”,但当宋铁龙真的以百会穴为唯一支点,倒立在锋利的钢锥上时,来宾们的惊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一些胆小的女士则害怕得用手捂住眼睛,不敢往场内看。
演出期间,本报记者向朱邦造大使简要介绍了宋铁龙的情况,朱大使连连点头,笑着说:“我听柯先生(瑞士华人华侨联合总会会长)说了他的情况,他的确厉害!”
即使如此,在宋铁龙“倒立钢锥”约两分钟时,朱邦造大使也不忍看下去了,他对记者说:“你告诉宋师傅,可以下来了。”
各国来宾争着和宋铁龙合影
当宋铁龙向各国来宾抱拳致谢时,现场观众有人高声叫好,更多人则站在原地,用一阵高过一阵的热烈掌声对宋铁龙的精彩演出表达赞叹之情。
4位来自瑞士和德国的女士对眼前的一切感到难以置信,走上前仔细观察、抚摸宋铁龙的头顶,惊叹道:“这一切都是真的,他的头简直比石头还硬啊!”
各国观众蜂拥而上,要求和宋铁龙合影留念。穿着鲜艳的红色旗袍的瑞士女郎Cristina,蓝色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惊喜地对本报记者说:“宋的表演是我所看过的最精彩的演出,也是上帝送给我的最意外的礼物。他用腹部顶着钢叉身体悬空时,我吓得连气都不敢出。十分感谢宋的精彩演出,感谢神奇的中国功夫。”
现场的中国人也深受其感染。朱邦造大使和宋铁龙合影后说:“宋先生的演出太精彩了,为‘北京2008’系列文化活动的启动仪式增色不少,感谢宋先生,感谢神奇的洛阳武功!”
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大使馆委派专人为演出服务
朱邦造还通过柯先生,邀请宋铁龙和本报记者于瑞士当地时间2月5日晚6时,到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中国大使馆做客。当晚,大使馆全体工作人员举行新年聚会,请宋铁龙演出。
据介绍,朱大使对宋铁龙非常重视,安排宋向使馆全体人员发表讲话。
宋铁龙闻讯兴奋得摩拳擦掌,铆足劲儿要为辛苦工作的使馆工作人员好好演一场。
没想到我们当天下午从苏黎世出发,在驱车赶往伯尔尼的路上遭遇当地的下班高峰,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堵得死死的,直到下午6:30,我们离伯尔尼还很远。
使馆工作人员多次打电话催促,但车仍然无法前行。无奈,大使馆只好取消这次演出,我们原路返回苏黎世。
尽管如此,大使馆对我们在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演出仍然非常关注,专门指派一等秘书张来顺同志,协助我们搬运道具和进行演出的其他准备。奥林匹克博物馆也非常关注我们的节目,专门委派工作人员卡尔琳帮忙,提供后勤保障。两人跑前跑后地协助我们,送饮料、换服装、安排演出音乐,就连存放服装这种小事,他们也考虑到了。
●演出花絮
我们说“Thank you”,老外说“谢谢”
2008北京奥运会临近,再加上当天是中国的除夕,“奥运之都”瑞士洛桑街头,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儿”。
在洛桑街头,中、英文对照的“北京2008”宣传画随处可见。在瑞士街头,记者偶遇洛桑市议员安德列斯先生,一见面,他就用半生不熟的汉语向我们说:“新年好!”
最有意思的是,在奥林匹克博物馆,我们和当地工作人员打招呼时说“Hello(你好)”,对方却用汉语说:“你好!”对方帮助我们,记者说“Thank
you”,瑞士人却用汉语对我们说“谢谢”,真诚感谢洛阳人的精彩演出。
穿唐装受人尊重
在欧洲,出席正规场合,应该穿西装,这是国际惯例。出国前,朋友们也一再这样嘱咐我。
参加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演出,记者嫌穿西装打领带太麻烦,便和宋铁龙商量:咱们不穿西装,就穿最具中国特色的唐装,出席这种大型集会。宋铁龙说:“行,就穿唐装!”
话虽这么说,但记者心中仍然直打鼓。然而,一到奥林匹克博物馆,记者就放心了:在这里,不但中国人穿唐装,就连很多瑞士人和博物馆工作人员也穿唐装和旗袍。穿红色旗袍的瑞士女郎Cristina兴奋地说:欧洲人个子高、身材好,女士们穿起鲜艳、合体的旗袍,更显性感迷人,所以很多美女都用旗袍突出她们的“魔鬼身材”。
穿唐装上街,瑞士人看到记者也非常友好。洛桑一名女中学生友善地招手示意,记者点头还礼时,她调皮地扮了个鬼脸,双手合十,模仿中国僧人“念经”的动作,让记者大感惊诧。
华人挺身而出,热情支持演出
由于航空公司对乘客行李重量有严格规定,我们只能在瑞士购买道具材料,然后自制道具。
在苏黎世时,我们就住在瑞士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副会长董保德先生的家里。董保德天天带着我们跑市场、逛商场,就是为了购买必要的木材、砖头和大理石材。这里的物价奇高,光购置道具器材就花了数百瑞士法郎,相当于四五千元人民币。
由于第一场演出的地点在300公里外的洛桑。为运输方便,我们只好把大堆的木材和其他材料装在刘丽峰的汽车内,到洛桑后再自制道具。我们蜷曲在这些材料当中,苦熬3个小时才到达洛桑。
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内,在宋铁龙的指挥下,本报记者和瑞士华人董保德、刘丽峰等人一起,像一群木匠又锯又钉,忙活了3个多小时,才将需要的道具做好,个个累得直不起腰。由于没有经验,董保德挤伤了手,记者的手上也划了一个大口子。
宋铁龙感叹:如果没有当地华人华侨的支持,就根本不会有我演出的成功!
(本报瑞士洛桑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