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7版:视野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外国军人眼中的解放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2 月 14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外国军人眼中的解放军
  在外国军人眼中,中国军人是朋友?是敌人?还是亦敌亦友……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得不承认——中国军人是一个值得他们敬畏、尊重的群体。

  各国军人之间的尊重不会凭空产生。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的光辉历程,走过了“大刀长矛”,迈过了“小米步枪”,正跨入信息化平台上的高精尖武器作战时代。如今,中国军人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和平、可爱的风采。

  美国: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在美国西点军校的校史馆内,摆放着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两个沙盘模型。美国人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当时高地上仅有两个连的中国士兵,如何能打退美军全副武装七个营的轮番进攻?

  历史的印象在现实中演绎。如今“独步天下”的美国大兵,看待中国军人的态度依然复杂,夹杂着现实的“霸气”以及历史因素造就的不得不“服气”。他们把中国军人身上散发的特有的气质归结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美国军官傅世群,毕业于美国军官摇篮——西点军校,现任职于美国驻华武官处。他黄皮肤、黑眼睛,看上去与普通中国人无异。经记者一番询问后,才知道这位陆军中校出生在台湾,是美军里为数不多的华裔军官。

  在西点军校时,傅世群就曾学习过中国军队的历史,但为了加深对中国军队发展历程的了解,2007年7月,他和40多个国家的武官一起前往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考察。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傅世群流露出敬仰的神情。

  2006年11月,湛江某军事训练场。十几位身着迷彩服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员越水障,穿泥潭,走索桥,攀壕沟,搬30公斤重的弹药箱,扛200余斤的圆木,十几个作战训练项目一气呵成……4名射手手持轻机枪,朝着120米外的20个目标点射,枪响靶落……

  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拉夫黑德上将看完演习后感叹道:“如此超越极限的训练,中国士兵还个个生龙活虎,真了不起……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美中两国海军陆战队的共同之处。”

  随即拉夫黑德在留言簿上写下:“中国军人,好样的!”当时,随美国“朱诺”号两栖船坞运输舰来华访问的巴菲尔德和他的战友们,与中国海军陆战队员进行了400米两栖障碍越野和轻武器的较量。

  中等身材、肌肉发达的巴菲尔德是美方派出的第一个队员。在障碍越野赛中,巴菲尔德从起跑开始就处于下风。比赛结束后中国队员显得很轻松,但巴菲尔德却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太累了!中国队员太厉害了!”他告诉记者,中国的障碍越野项目与美国的差异很大,从比赛能看出,中国海军陆战队员平时很刻苦,训练有素,作风顽强。

  虽然美国大兵对中国军人溢美之词不少,但其内心还是会有些高傲。作为军事力量全球第一,美军的这种心态完全可以理解。然而,当年上过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晚年在回忆录中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和“尖利刺耳的哨子”,依然让如今“不可一世”的美国大兵背脊掠过一丝凉意。

  曾担任中国驻美武官的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杨毅告诉记者,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渲染“中国军事威胁”,但另一方面,他们还是觉得美中军力差距很大,认为美国对中国有20到25年的军事优势。当然,美国军人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军人的素质日趋全面,职业化水准在提高,尤其是中国军人的作风令他们钦佩。

  俄罗斯:“小老弟”已经长大

  “中国在崛起吗?”一本俄罗斯杂志封面上印着身着制服、威武庄严的中国军人形象,并注上了醒目的标题。

  进入2007年7月以来,中国军人的形象频频在俄罗斯媒体上亮相。上合组织反恐联合演习,不但为中俄两国军人提供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也让俄媒体和普通百姓对中国军人的形象有了耳目一新的了解。

  俄罗斯士兵米沙,是普通的“站街战士”,每逢莫斯科市内举行大型活动,他们的部队都要前去维持秩序。“对中国军人了解得不多,只是通过报纸和电视报道知道一些信息。”米沙告诉记者,而有关中国军人抗洪救灾的报道,让米沙印象很深刻。“中国军人很能吃苦,在中国遭遇洪涝灾害的时候,会参加救灾工作。”他认为,俄罗斯军人虽然也经常参与维持社会秩序和反恐战争等任务,但像中国军人那样在一线救灾援助的情况比较少。

  而让军官谢尔盖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中国军人的纪律。“中国军人的纪律很严明,他们在公共场合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谢尔盖告诉记者,他曾经参加过一次非正式的军事交流活动,当各国士兵纷纷和俄罗斯女兵合影的时候,只有中国士兵衣冠端正、礼貌威仪地坐在原处,“和其他国家的士兵很不同。”

  谢尔盖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国军队的装备,随着经济的发展,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俄罗斯采购了很多最先进的武器列装。”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和战友讨论关于中国可能会从俄罗斯进口舰载歼击机的事情,虽然有人持“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但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军力提升的步伐是“挡不住”的。

  对于中国军队从昔日的“小老弟”变成如今同自己平起平坐,一些怀有“苏联老大哥情结”的俄罗斯老红军颇有些感慨。老红军巴罗夫说:“也许我们曾经对中国军队的重视有些不够,但现在的俄罗斯,越来越重视中国军队的影响力了。”

  韩国:勇猛的“志愿军”

  “那种不畏牺牲像潮水般的呐喊声,让人听起来有种不由自主的恐惧感。”韩国海兵队(相当于海军陆战队)中尉军官朴相俊从未接触过中国军人,观看了朝鲜战争时的电影资料后,朴相俊对中国志愿军勇猛冲锋的场面印象深刻。

  在韩国国防大学外军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记叙和评论,主要围绕四个关键的时间点:“1927年建立军队”,“1945年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9年取得中国大陆的统治权”,“1953年在朝鲜半岛打败美军”。

  教科书中简短几个“历史切片”,描绘了韩国军人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态度,其中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志愿军让韩国军人印象深刻。

  记者采访了多名韩国军人,他们在谈及朝鲜战争时,都认为战争的主角是中国志愿军与美国军队,而且认为美军实际上输给了中国志愿军。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强调那是中国军队与韩国军队之前的战争。当然,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关于志愿军的对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联合国军”,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用“美军”来指代。

  在韩国国家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着朝鲜战争中双方使用过的一些大炮。美式和英式大炮制作都很精良,口径也很大。而其中的一款,则是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过的山炮,不仅口径小,而且轮子居然还是用木头做的!陈列现场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陈列品的强烈对比在告诉观众:中国军队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战胜了美军!

  韩国《朝鲜日报》军事评论员也曾对中国军队作出这样的评语:“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美国横行无忌的时代唯一可能威胁美国的军事力量。”

  朴相俊中尉的下属、中士金哲镐是一位老兵,他曾随军舰到过中国湛江访问。谈及对中国军人的印象,金中士说,他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军人上下级关系非常健康,而且女军官很漂亮,性格很爽朗,与男同事相处非常自然,用一句中国话说就是:很哥们儿!

  实际上,这也是韩国军人羡慕中国军人的一个主要原因。韩国实行的是全民义务兵役制,所有适龄男性公民,只要身体没有严重残障,都必须服兵役将近两年时间。金中士说:“指望这种不论鱼龙都要扛枪的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好像不太现实。而且,韩国军队上下级之间、老兵与新兵之间,体罚与虐待现象也比较普遍。”

  而在韩国军人看来,中国军人都是经过挑选的,都是平民中具备军人素质和气质的人,这样的军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有力量的军队。

  韩国军人眼中的中国军队并不总是停留在过去,中国军队自然也不是50年前那支使用落后武器、靠英勇精神取胜的军队了。如今,中国的核武器、中远程导弹、战略核潜艇是韩国军人极为羡慕的三大硬件。

  朴相俊中尉告诉记者,他从公开资料中得知,中国的远程导弹可以瞄准世界所有地区,而且现在已经部署完成的东31和31A导弹还可以战略机动,完全能够避开任何敌人的率先攻击,然后发动有效反击。朴中尉说:“有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令人敬畏的。”

  巴基斯坦:中国军人是铁哥们儿

  在“我们为巴中亲密友谊深感自豪”的标语下,巴军方乐队熟练地演奏着《欢迎曲》、《茉莉花》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是巴中联合军事演习的现场一景。

  巴中两国是“老朋友”,巴中两军是“铁哥们儿”。巴基斯坦的军人当中,接触过中国军人的,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未接触过的,崇敬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记者多次跟巴军人打交道,他们对中国军人的这种情感流露得很真切,很质朴。

  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

  去年3月份,巴基坦在其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外的阿拉伯海主办了代号为“和平-07”的海上多国军事演习。参加军演的两艘中国军舰“三明号”和“连云港号”,在外国军舰连连失手之后,先后向浮靶射击,弹弹击中目标。巴基斯坦军方观察员费萨尔不禁跳起来喊道:“太棒了!太棒了!”

  费萨尔在“连云港”舰上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说,中国海军装备精良,训练水平高。这次参演的西方国家制造的军舰不少在演习过程中出了故障,而中国军舰不仅没有出故障,而且主炮相当精准地击中了目标。

  对于中国官兵的素质,费萨尔更是赞不绝口:“中国海军官兵非常年轻,他们攻克了外语关,给参演各国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军方对中国军人可谓“体贴入微”

  2006年12月上旬,中国一批特种部队空降到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不远的一个空军基地,与巴军人举行了代号为“友谊-2006”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巴军方对中国参演军人非常友好,在后勤保障上有求必应,中方开出采购清单后,巴方士兵都是保质保量地采购回来。让中国官兵最为感动的是,巴军人还把条件好的宿舍腾出来让给参演的中国军人居住。

  曾担任巴驻华国防武官的穆拉德准将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巴中两军是全天候的好朋友,彼此相互信任,友谊历久弥新……友好关系如此深厚,让人感觉就像是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巴中两军交流的机会比较多,相互切磋“武艺”自然是家常便饭的事。巴方不仅从中国军人身上学习经验、技能,也善意地给中国军人提出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建议。这些建议正是基于两国全天候的友谊而发出的朋友间的箴言。

  印度:是老对手,也是新朋友

  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中,中国军人给印度军人留下了某些记忆的“伤疤”。迈入中印友好年代的今天,中国军人同样让印度军人印象深刻。

  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谢钢,曾发表过两部关于中国空军及中国军事战略专著,阅读过大量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

  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军人与世界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力量来自农民,这赋予了它具有世界上其他任何军队所不曾有的特色。”

  谢钢经常在印度军事部门及院校讲课,与印度官兵的交流很多,他告诉记者:“由于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失利,印度军人对中国军人带有敬意,认为这是一支必须认真对付的力量。”随着印度国防预算费用不断增加,印度军队的常规和战略武器不断现代化,印度军官也逐渐克服了“1962综合征”,但印度官兵把中国看成敌手的情绪依然挥之不去。

  但是,历史的伤痛不能阻碍中印友好关系发展的大潮,在跨越了众多历史的、心理的、地缘的重重障碍之后,印度军人看待中国军人的眼神,多了几分友好,增了几分自信;中国军人在印度军人眼中的形象,也多了几分善意,增了几分光辉。

  现任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所长的班内吉少将,是记者平生认识的第一位印度军人。第一次见到他时,是1999年记者在尼泊尔参加的一个研讨班上。当听说记者是来自中国时,班内吉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慈祥,当时他介绍了许多自己在中国访问时的所见所闻。后来记者才知道,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的班内吉原来是一位印度的退伍少将,并且还是中印恢复关系后访华的第一位印度高级将领。

  “那是自1957年以后印度高级将领首次访华。我们在中国受到款待。”或许正是因为班内吉少将对中国怀有特殊感情,他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默默推动两国军方的高层交流。

  2003年,记者曾赴上海观摩了中印首次海军军演。虽然已过4载,但记者对当时的场面记忆犹新:在印度“兰吉特”战舰上,印度官兵总是紧紧握着中国军人的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印度海军是为中印友谊而来”。

  这是记者首次接触如此多的印度普通军人,记者甚至还邂逅了一位当年尼赫鲁大学进修时的校友,那时他已是一名印度海军军官。看得出来,印度军人的眼神里流露的是友好,对中国军人表达的是敬佩。

  之后,两国军方交流的大门逐渐打开。2005年,中国军人受邀到印度观摩印军在西部塔尔沙漠的军事演习,印度军人展现演练了所有课目。一位印度高级指挥官表示:“邀请中国军人观摩印军演习的主要目的是,让中国军人准确了解印度的作战能力,印度的装甲部队力量,印度军队为应付核、生物和化学战争所做的准备以及印度军队迅速穿过沙漠的能力。”

  当然,印度军方在传达友好的善意的同时,也不乏显示力量的动机。(据《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