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孔子后裔67岁的孔庆箴展示在孔府时的照片。 |
|
17日,新华网上的一篇济南电稿引起了众多洛阳人的关注:《迄今失传时间最久的一支孔子后裔现身河南》说,一支与山东孔家失散1200年的孔氏后裔在我市洛宁现身。
该电稿说,按照《孔子世家谱》的记载,孔子第37代孙孔齐参膝下有三子,分别是孔克让、孔克符和孔述睿,他们生活于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762-804),除孔述睿下传一代外,其余均标注“无传”。而这支孔子后裔提供的支系族谱显示:他们正是被《孔子世家谱》“遗忘”的孔克符的后人,至今已传至第78代!目前,权威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已认可他们的孔氏后人身份。
然而,当记者与洛宁县相关部门联系时,却没有人知道此事,这是怎么回事?
孔子后裔聚居在白马寺镇
昨日上午,记者辗转与设在济南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编辑部主任孔德威取得了联系,终于得知提供该支系族谱的孔宪成居住在洛龙区白马寺镇!
记者按照孔宪成的指点从白马寺镇中铁十五局五处西边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北行约1公里,来到紧邻二广高速公路的一个小村庄。
孔宪成说,他和他的家族并不像电稿中说的居住在洛宁县,而是祖祖辈辈居就住在这个村。61岁的他是村里尚健在的仅有的孔子第72代传人,属于最长的宪字辈,也是族人的族长,村里近千名孔氏后人都没他的辈分高。
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就是被《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确认的失传近1200年的孔子后裔的聚居地——孔寨村!
现代村庄古风犹存
如果不是连片的房屋簇拥着破败的孔府祠堂,孔寨村乍一看与周围的村庄并无二致:周边是大片平整的田地,不时可以看到成片的蔬菜大棚;殷实的人家大门修得又高又大,显得非常气派;有的院门口还停着轿车;未开学的孩子三三两两聚在村边小路上玩耍,老人则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村里少见年轻人。
保存着族谱的67岁的孔庆箴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包括我的孩子,过了年就外出打工去了!”
他说,也有不少族人在洛阳市区工作,从事的行业五花八门。“这次续家谱由族长孔宪成以及和我年纪相仿的孔庆森、孔繁隆等老人操持,年轻人除了29岁的孔祥辉忙前忙后外,很少有人关心此事。”
虽然现代文明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但该村古风犹存:人们无论年纪大小,聚在一起,一律按辈分来称呼。听说来了一个姓孟的记者,孔宪成和孔庆箴等人非常高兴:“来了自家人。”孟姓、颜姓、曾姓在这里都被视为“自家人”,根本不用问年龄,直接按辈分称呼开了。村里70多岁、拄着拐杖的孔安泰闻讯赶来,对不起,桌边已没有他的座位,因为他的辈分较低,是繁字辈的。
吃饭或就坐时,辈分最高的坐上首。“自家人”和外姓客人的待遇也截然不同,“自家人”如果没有吃饭,主人无论如何是要招待的;如果“自家人”辈分较高,不仅在饭桌上坐上首,而且还由主人代为盛饭;外姓客人吃饭时,第一碗饭由主人盛,如果还没有饱,那就得自己去盛了。
先祖因战乱避祸洛阳
新华网的电稿昨日在这个小村庄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人脸上都流露出兴奋之情:在流离了1200年后,村里的近千名孔姓子孙(包括历年来迁出该村但在族谱中有记录的孔子血脉)终于得到宗族的认可和接纳。
孔宪成说,根据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孔子第37代孙孔齐参。孔齐参膝下三子,分别是长子孔克让、次子孔克符和小儿子孔述睿。
唐代宗时期,山东发生战乱,兄弟三人一路往西,到洛阳避乱。他们最早到达嵩县,并暂住在那里。战乱平息后,孔克让和孔述睿都回山东了,而孔克符游学到洛阳,在现在的东关附近看到孔子问礼碑。见到先祖的足迹,孔克符就决定在孔子问礼碑附近定居,最终他选择了孔寨村。
孔寨原名叫仁寿寨,后来孔克符的子孙不断在此繁衍生息,村里孔姓的族人越来越多,姓孔的村民一度超过90%,该村遂改名孔寨。
孔宪成说,先祖孔克符就埋在孔寨村东。过去每年清明和孔子诞辰日,全村人就会在孔克符墓前举行祭祀活动。可惜其墓碑在大炼钢铁时被毁,墓地已成平地,但不少老人还能指认孔克符的埋骨之地。
扎根孔寨村后,孔寨村的族人也在不断迁出。目前族谱有记录的迁出地包括市区的新街、马市街、驴市街、南关凤化街抽丝胡同、吴家街、东城河街和汝阳县、嵩县、新安县、鲁山县等地。但孔宪成说,族谱记录显示没有族人迁往洛宁县。
在迁出的同时,还有一些孔子后裔从河北等地迁入该村,这也被一一记录在族谱中。
然而,不论迁入迁出,回归山东宗族、把自己的族谱续入《孔子世家谱》,却成为这支孔子后裔延续了上千年的梦想。
族谱几经变迁记录完整
那么,这本神奇的族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孔庆箴拿出了族人视为珍宝的5本族谱。这5本族谱分两个版本,最古老的族谱共4本,据传是在1967年制成的,纸张已变得暗黄;最新的一本族谱是2002年《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修订打印的。
1967年编订的族谱,用小楷从孔子的第75代一直追溯到孔子,谱系丝毫不乱,每一次变迁和大事件都在族谱中记录得清清楚楚。
一个历时1200年的孔子支裔的族谱怎么这么“新”?孔庆箴讲述了一段修谱、续谱传奇。
原来,按照明朝以来的惯例,由孔家宗族修订的《孔子世家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孔子世家谱》从明朝起只进行了5次大修:分别在明天启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民国时期和1998年开始、2007年年底才截止报名的第五次大修。
因为消息闭塞,洛阳的这支孔子后裔只得知并参与了后两次大修。
民国时期《孔子世家谱》进行第四次大修,得到消息的孔寨村人带着保存了近千年的族谱赶到山东曲阜。因为族系标注非常完整,并能与孔府保存的《孔子世家谱》相印证,当时“民国谱”的编修者立刻认可了孔寨村孔子后裔的身份!
(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