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娇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扎灯笼喽
新闻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2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快看快看
扎灯笼喽
文图/本报记者 宋 扬 通讯员 路平
街上卖的宫灯,只有王春生的是手工制作的了。
  王建水介绍白纱老样儿宫灯的制作。
  关于灯笼的记忆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除了吃元宵,你是否准备在家里挂个红灯笼,或者给孩子买个小灯笼美美呢?

  小时候,我总认为过春节还不如过元宵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元宵节可以打着灯笼,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去观花灯、看社火。街上人头攒动,花灯流光溢彩,那分兴高采烈,那种万民同欢,真不是其他节日可以比的!

  元宵节就在春节过后没多久,小孩子可一直眼巴巴盼着这一天早早地到来。到了这一天,如果没有灯笼打,可真是件扫兴又没面子的事情。记得那时元宵节,一吃过晚饭,小孩子们就上街搞起了灯笼秀,大白兔灯、小猴子灯、西瓜灯、花篮灯……还有那种可以折叠和撑开的纸灯笼,里面插着蜡烛,一不小心就会着火,在小孩子的哭声中烧个干净。所以,没有灯笼的男孩,索性在搪瓷茶缸里点根蜡烛拿出来忽悠:“俺这个灯笼可是怎么烧也烧不掉滴。”再后来,纸灯笼就慢慢地被塑料灯笼取代了。现在的灯笼都是装电池、安开关、亮灯泡的东东了,甚至,元宵节灯笼秀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少了……

  其实,元宵节真的是因为灯笼才更加美丽,也只有亲手点亮灯笼的元宵节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放射出光芒。

  于是,我在离元宵节还有一周时,到老街老巷中寻觅,希望能和至今还亲手做灯笼的老艺人相遇……

  王春生:难得手工扎宫灯

  寂寞的老艺人

  2月14日上午9时15分,老城。

  当我穿过被冬阳笼罩的西大街,向东大街走去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正在改造的八角楼下,一个由木棍和竹竿撑起的灯笼摊。

  仿古街上的店铺都是开门没多久,冷冷清清,店员见我都笑脸相迎,但一听说要找手工扎灯的老艺人却摇起头来:现在谁还自己扎灯笼啊!卖的大都是外地进的灯了,洛阳宫灯基本没有了。

  经人指点,我敲开了鼎新街4号一户人家的大门,听说只有这家住户还在手工扎灯。开门的老太太听说我要采访,直接拒绝了。看我还想继续打探,她干脆告诉我她老伴已经不再扎灯了。

  我不甘心。直觉告诉我,老艺人不会放弃这门手艺。幸好社区的人找到了老人的女儿,她告诉我,父母年迈身体不好,每次应付采访都要付出很多精力,所以有抵触情绪。最后,她带我来到了前面提到的那个灯笼摊前,她的父亲、78岁的王春生老人就站在寒风里,面前是无人问津的各式灯笼,灯笼穗子正随风摇摆。老人耳朵背了,也确实很难和我交流。

  不愿手艺就此失传

  我承诺采访的时间不长,也不需老人扎灯应付拍摄,才得以在午饭后再次登门。洛阳宫灯历史悠久,曾一度被作为贡品。王家做宫灯有200多年的历史,已传了5代人。

  王春生的大儿子王建水是后人中手艺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们兄弟几个已经不再做灯了。王建水说,即使在以前,普通老百姓也不会扎宫灯,只是在元宵节时买一对挂起来。洛阳宫灯的工序太繁杂,一共有70多道工序:买回产自洛宁的竹竿精挑细选,打磨、裁剪,灯两头用圆形木头打槽,竹篾嵌在槽里做骨架,以铁条做绷子用来撑灯。

  他拿出一只他父亲前些时候做的宫灯给我讲解,这种白纱老样儿宫灯是王春生的得意之作,也是洛阳宫灯的代表作品。灯纱是白色蚕丝质地,精致剔透,蓝色的汉文、绿色的云形纹体现了民间剪纸工艺,骨架上的金色镶条富贵大方。据说在以前,人们还会在灯笼上写上一些诗句。

  现在街上出售的大多是机械制作的宫灯,相对手工宫灯成本低廉,自然售价较低,很快占领了市场。王春生老汉却认为,还是手工制作的宫灯更传统、更有味。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时不时还让儿女帮着做些传统宫灯,除了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不愿看到手工宫灯退出历史舞台。        (下转5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