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关林镇政府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正月十三上社火,是古镇关林传承数百年的传统。在诸多民间艺术中,劳司官表演很具特色:8米长的木杆一端连接花车,另一端高高翘起,上坐身着红缎官服、手持折扇的表演者,他在空中变换姿势(上图),引来阵阵笑声。
历史悠久
表演劳司官,是关林镇皂角树村历代沿袭的传统。
相传,在尧舜时期,管理农桑业的官员经常到各地视察粮食耕种、植桑养蚕等情况,故名之劳司官。看到这位年高德劭的长者不辞劳苦地上山下田,随从们就想办法要减轻其劳乏——大家砍下路边的柳树,让劳司官坐在上面,两人抬起前行。
后来,老百姓为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把“劳司官骑柳杆”这一颇具丰收喜庆意义又十分有趣的情景演变成一种民间文艺活动:节庆、丰收、农闲时,村民们都要表演一番。
这传说在皂角树村家喻户晓,但其出处却难以追寻。村民刘进法今年76岁,多年来一直是劳司官的表演者。他说,劳司官的表演程序并不复杂,主要道具类似一架跷跷板:一根长木杆固定在基座上,表演者坐在一端,另一端由站在地上的两人用力下压,让木杆翘起,表演者在空中做出诸如出行、检查农桑等动作,并与观者互动。
观赏性强
传统的劳司官表演所用“柳棍”颇具“劳司官骑柳杆”的古风:两根数米长的木棍交叉并用麻绳固定成十字形,4个人两两站在一根木棍的两端,肩扛“十字”前行;另两人站在另一根木棍一端的地上,推压木棍使其上下晃动(为保持木棍平衡以及使按压者省力,推压一端通常要坠上磨盘、碾子等物以配重)——这时,坐在这根木棍另一端的表演者则手持折扇、烟袋、条幅等物,做出各种动作。柳棍前方则有两人着衙役服装、持三眼火铳,鸣锣开道。
老式的柳棍制作方式有几个弊端:一是劳司官所坐的木棍上下活动幅度较小;二是抬柳棍的4人承重太大,表演不久就需休息;三来平衡不好掌握,表演者很容易掉下来。
刘进法等人找到了制作柳棍的新材料:一辆架子车、两个铁三脚架、一根粗钢管。他们将两个三角架固定在架子车车板上,再将一个带孔的架子车车轴装置绑在三角架顶端,并把粗钢管穿过此孔——如此,一架更像跷跷板的“柳棍”便制成了。它可以推动前进,不用人抬;上下翘动的幅度更大,表演时观赏性更强;可以左右旋转,坐在上面的劳司官活动范围更大了。
皂角树村的劳司官表演道具有讲究。柳杆基座(底箱)要蒙上红缎,并画上元宝、铜钱,称“聚宝箱”;连接基座与柳杆的架子被修饰成葫芦状,寓意健康长寿;葫芦上缀如意,寓意吉祥如意;葫芦外围装饰着盘子,寓意用盘子将如意带着柳杆合盘托起;柳杆缠上柳叶柳条等藤蔓——既合了柳杆的古意,又寓意生气勃勃。
表演者所穿服装为红缎官服,戴九品县官的丑角脸谱头套。4名推车者、两个鸣锣者、两个压柳杆者则身着衙役皂衣。为什么劳司官非要穿九品官服?刘进法说,劳司官衔职最小,最贴近百姓,历代表演都是穿品级最小的官服。之所以作丑角打扮,一来相传劳司官本人颇为风趣,好逗闹取乐;二来相传劳司官为人刚正,作丑角打扮有“丑官清断”之意,也更能烘托热闹的气氛。
皂角树村文艺社负责人朱红灿说,劳司官表演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醒目:“几万人的庙会,场面多大呀!劳司官坐在七八米高的柳杆上表演,多醒目、多威风啊!”
后继有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劳司官表演的道具有了很大改进。柳棍的基座“聚宝箱”由角钢焊接而成,宽2米,长1.5米,高1米余,下有6轮;连接“聚宝箱”和柳杆的装置由角铁和轴承制成,上下左右旋转很灵活;柳杆长达8米,其被衙役下压的一端用钢材制成,而不再以悬挂的重物配重,更美观;坐着劳司官的一端设有坐椅,并用绸带将表演者与椅子束连,使表演者敢做更大幅度的动作。
这样的柳杆装置活动自如,重心也很稳,给了劳司官更大的表演空间。
如今,这样的柳杆在皂角树村共有3架,村中扮劳司官者共有4人,其中的两名好手,44岁的刘聚良和30岁的刘聚飞是被村民们称为“劳司官中兴第一人”的刘进法的儿子。推车、开道的众衙役,村民们也很热心去扮演。
刘进法老人说,希望能把过去劳司官表演的绝活都挖掘出来,让大家看得更过瘾。
(记者 陈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