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谢纪昌 实习生 贾玉嫔) 一项小小的发明,竟招来“国际博览会”、“中科研究院”、“创新技术推广中心”等二三十家机构的“青睐”,发明者掏了两万多元立项费后,方知上了当。昨日,洛龙区李楼乡农民曹甲乙谈起自己的遭遇时,提醒发明者且莫上当。
49岁的曹甲乙曾参与编写过地方志,在乡政府干过宣传工作,是当地的文化人。1997年,他和朋友在设计户外招牌时,突发灵感:小时候玩的“桶箍”能不能再火一把?他琢磨,儿童的天性是贪玩,而如今市场上的玩具越来越智能化、复杂化,简单而又有趣味、可供孩子们能在玩耍时健身娱乐的器械越来越少见了,能不能在“桶箍”的周围增加些花样,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这样的“传统玩具”?这一想法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
2006年元宵节,曹甲乙清理家中物品时,整理到呼拉圈和陀螺时,让“桶箍”增加趣味、重返市场的理念一下子跳了出来。他反复研究后,做出了“健身运动圈”的样品,拿到街上一试,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当年4月,他申报了专利,2007年5月,拿到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曹甲乙说,专利发布后,他就三天两头收到一些机构的来函,有的称这项专利可卖100多万元,机构负责人愿意向有关企业推介;有的则说他这项专利在“香港国际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获奖了,汇去1200元就可拿到金奖证书;有的则称要给他办理高级工程师证书,费用数百元;这些来函来自“中科研究院”、“中企创新技术推广中心”、“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等单位,很有诱惑力。
起初曹甲乙还挺高兴,先后给4家机构寄去了立项费、项目翻译费共计两万余元,然而,钱邮寄过去后,对方要么不再接电话,要么杳无音信。后来,曹甲乙听内行朋友一讲才知道多是“陷阱”。
之后,曹甲乙开始自己投资生产“健身运动圈”,并于近日投放市场。
昨日,记者来到市专利服务中心。一工作人员说,我市科技人员众多,他们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也很多,发明者在网上公开相关资料,以寻找合作伙伴,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伪造印章,打出各种“旗号”来忽悠发明者,伸手要钱的这类信函多是骗局,发明者不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