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7版:社会热线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好人凌麦垛 住在凌沟村
二月二,听理发师讲剃头故事
邓纯贤:
咱帮村里老人
签订养老协议
如此骑马,勇者?愚者!
您来说事儿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3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二月二,听理发师讲剃头故事
  滕志强是一名理发师,在凯旋路一个叫桃花岛的洗浴中心给人理发。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他特别忙。昨天,滕志强闲了下来,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不少有关剃头的故事。

  二月二是“头等”大事

  滕志强今年38岁,壮实、憨厚,说起话来却不乏幽默。“二月二不仅是大家的‘头等’大事,也是俺的‘头等’大事,一年中就数这天生意最火。”滕志强说,“这么多大人、孩子来‘应俗’,我也不能见钱不赚吧?”

  滕志强说的“应俗”,是指人们挑选二月二这天来理发。他说,当天直到深夜还有人来找他理发,而他也是来者不拒,一概满足人们的“龙头”愿望。当天23时,他盘点生意,收获颇丰,剪出了40多个“龙头”,净赚200多元,比平时多出了4倍。

  当天,在洗浴中心排队理发成为一景。“不到15分钟一个,我的手够快了,就这还有不少人等不及,走了。”滕师傅说。据记者了解,当天我市各个理发店都是繁忙一片。

  习俗影响人们的行为

  “二月二,剃龙头。”这样的习俗自老辈人传下来,今天不少人还是遵循不误。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据说,清军入关后颁布一道“剃发易服”政令,引起轩然大波。此政令是农历正月颁布的,汉文化随即造出歇后语:正月剃发——“思旧”,以表达内心不满情绪。后来,这样的说法在民间进一步演绎,变成了“正月不理发,否则‘死舅’”。而出了正月,恰遇二月二龙抬头日,人们自然争相在这天理发。

  滕师傅说:“按照风俗,这天人们都应该‘应俗’,尤其是男同志。这天,可以到理发店,也可以自己来剪,只要动了头发就算‘应俗’。其实,现在人们的理发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就算是在正月里,也有不少人理发,只是二月二相对人多一点罢了。在这天理发没有太多的讲究,更没有人特意要剃‘龙头’。”

  农村剃头挑子不鲜见

  “当今,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农村还相当普遍。”滕师傅说,“这一天,在我老家那儿的农村还能看到剃头匠带着剃头挑子游乡为人理发的景象。”

  滕师傅从小在禹州农村长大,15岁时出门到开封学艺,之后在家勤学苦练,给乡邻免费理发,再后来他来到洛阳,还开了发廊。

  “农村的剃头匠大多没有固定的理发场所,总是赶着集市走。到了集市,架势一扎,生意立刻开张。现在基本情况还是这样。”滕师傅说,“早年,理发匠是挑着剃头挑子游乡的,一头是火炉,一头是剃头的家什。如今,越来越多的剃头师傅则骑上了二八加重自行车,而且也不带火炉了,而是带着一口铝锅。到了地方,他们就地挖坑埋灶,随便捡拾些树枝干柴,一会儿一锅水就烧开了。二月二这天,剃头匠更忙,乡亲们排着长队理发。”

  民俗专家:意愿文化值得尊重

  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百灵说,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了一些带有封建糟粕色彩的陈规陋习外,一般民俗都在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追求,包括二月二习俗在内,有其积极的一面,应当尊重。很多习俗是在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的,人们希望趋吉避凶,这种意愿文化逐渐被人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中华民族的文明得以延续,与我们民族善于延续历史文化,保留、尊重古老习俗不无关系。当然,习俗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我们也应善于引导,让其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记者 刘居彬)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