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首度成为法定假日,且三日连休,踏青、祭扫的人流将高度聚集。(本报25日A4版报道)。
泪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祭奠逝者的传统节日。国家把清明节确定为法定假日,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的尊重,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对群众正当意愿、需求的重视与回应。
国务院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引导群众文明祭扫,确保祭扫安全。
细思量,文明祭扫不单单关乎安全,其中还涉及传统教育——清明祭拜先人时,常有青少年在场,“焚香、摆供、烧纸、磕头”等祭扫旧习,不仅浪费钱财、污染环境,还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21世纪的今天,应该还原清明的“清洁而明净”,让清明更文明。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和宣传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倡导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明缅怀方式。
习俗是随着时代而“移”和“易”的,并且朝着更文明的方向转变。从首个清明法定假日开始,还清明以“清明”,文明过清明——送上一束鲜花、栽下一棵松柏,用文明、健康、科学的祭奠方式,将无限哀思、怀念、牵挂与祝福传达给安眠的亲人!在平安、祥和的节庆氛围里,文明、有序地缅怀故人、追忆先烈……
干干净净做人、勤勤勉勉做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才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慰藉与纪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我们从点滴做起。(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