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王鲁湘,1956年生于湖南,1978年进湘潭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留校,1984年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并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进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离职,2000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授、博导,2001年任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 |
|
应市委宣传部邀请,著名学者、文化名人王鲁湘4月2日带着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摄制组来到洛阳。作为洛阳人的老朋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7日晚,他抽出宝贵的两个小时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
自我介绍
“不幸触电”,天空更广阔
凤凰卫视的网站是这样介绍王鲁湘的:“一位电视布道者,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共同提升着中国电视传媒的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他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
“我原来在学校任教的时候,课堂上经常学生爆满。我什么都能谈一点,口才也不错,带点南方腔的普通话也还好听,人长得也不难看。”王鲁湘笑着介绍自己。
他是一个喜欢寻觅的“杂食动物”,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文系,但从大二起就不再上中文系的课,而是跑去听哲学系或历史系的课,研究生学的是哲学,现在他仍在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精英班的学生授课。他不喜欢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文人生活,于是“不幸触电”。
“起初我担心做电视节目会不会把我所学的那些东西掏空了,但是现在看来,做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使我将书斋搬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每一期节目都能让我回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源点,这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研究的条件。”王鲁湘说。
赞叹洛阳
一个地级市,半部中国史
正是对历史源点的探究,使王鲁湘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洛阳:“洛阳,一个地级市,半部中国史。”
2005年,王鲁湘策划的大型文化专题片《纵横中国》制作、播出了5集、每集1小时的“洛阳篇”。而《纵横中国》做的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一级的文化专题,且每篇都是4集,唯独洛阳是个特例。
随后,大型电视专题片《凤凰大视野·河洛文化》推出,共分5集,每集片长35分钟。
“节目播出后,很多在深圳的洛阳人和海外华人给我来信,以自己根在洛阳为荣!”王鲁湘说,“洛阳之所以有这么特殊的‘待遇’,是她中国文化圣城的地位决定的。”
“洛阳的厚重和丰富,是一座挖掘不尽的文化富矿。每次来总能找到一些选题,让我做出很好的节目。同时,洛阳也是在不断成长的,特别是这次到洛阳来,感觉整个城市都充满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氛围,总能带给人更强烈的期盼。另外,在洛阳也有一批精研地方史的专家,他们几十年默默耕耘,掌握了大量史料和田野调查的详尽资料,无论我做什么节目都能找到讲得到位的学者。”王鲁湘这样解释他频频来洛阳制作节目的原因。
“作为面向世界华人的媒体,推介洛阳文化就是推介中国文化,我们义不容辞!”这次来到洛阳,王鲁湘的《文化大观园》就将目标对准了“隋唐大运河”、“邙山古墓群”和“汉魏洛阳城”。
此番来意
三个“碰”了就成功的选题
同样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何《文化大观园》这次只选择了大运河呢?
王鲁湘说:“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都毋庸置疑,但是我个人认为,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桥,它的重要性偏重于国际,而大运河是古代的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之和,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偏重于国内。” 他说,中国这么广袤的土地,要将其真正整合和统一起来,在古代是非常艰难的。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潜在的分裂因素,而通过大运河这条大动脉,使全中国的人力、物力、信息、税赋得以流通和平衡,维护了国家的内在统一,很了不起!
此外,洛阳关于大运河的遗迹和史料还有不少保存,如含嘉仓等。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洛阳关于丝绸之路的遗迹和证据太少了,而且相关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如果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证据被发现,“我会很高兴再来做相关专题。”
选择“隋唐大运河”、“邙山古墓群”和“汉魏洛阳城”做专题,王鲁湘还有一些得意和欣喜:“这三个选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碰’了就是一个成功。人们了解得越少,想要了解的渴望就会越浓厚,相信它们会引起更多关注。”
建言献策
博物馆将成洛阳新名片
通过电视节目推介洛阳只是洛阳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途径,洛阳文化魅力怎样常态展现呢?王鲁湘认为,这首先要了解人们来洛阳想要看什么。
他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可是,因为历史原因,洛阳的古建筑大多已经不存在了。洛阳虽然有很多都城遗址,可是想来看大遗址的人比较少,看了大遗址以后满意的人更少。那么,洛阳能吸引游客的还有什么呢?
“那就是洛阳地下出土的文物,因为文物能给人最感性的认识。欣闻洛阳在建新的博物馆,将洛阳所存的40余万件文物集中展出,这必将成为洛阳一个新的名片!”王鲁湘说,“文物绝不单单是一件静止不动的物品!每一件文物的价值以及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是鲜活、生动、大家感兴趣的。博物馆将文物集中在一点,可以让人们看到洛阳上下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