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友彬和大女儿。 |
| 读报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
|
张友彬,生于191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退休前为省林业学校教师,目前正在研究整理宋词韵律。在这寥寥数字简历的鼓动下,笔者第一时间与张老先生面对面:一个柳絮杨花作雪舞的下午,甫见面就领教了他的简洁与严谨——简短的寒暄后,直奔主题、不蔓不枝:“我的养生体会归结起来有三点:多走、勤读、管住口。”
“行者”——行人更在春山外
张老先生至今不会骑车,可以说迢迢人生路是用脚板一步步丈量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因罹战乱,河南大学迁至栾川潭头。张友彬从南阳翻山越岭走了6天来到伏牛山腹地接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大校训)熏陶,并恪守、践行于此后的工作生活中。
1952年,省林业厅直属的省林校(现名为河科大林业职业学院)创建翌年,他奉调由宛入洛。随后30余载,他的足迹踏过连绵的伏牛山及西郏、卢氏诸岭,带领学生徒步到嵩县、栾川的大小林场调研。由于新中国林业教育优秀师资奇缺,执教至1984年,66岁的他才得以作别讲台。
人老腿先老,养身莫善于习动。退休后,他没有什么喜好,除了散步、读书。安步当车让他已经10多年没进过医务室了。
1986年夏,张老先生看罢临潼秦俑,游兴未尽,只身于当日傍晚赶至华山山麓。翌晨,登上租来的球鞋,拎起几块鸡蛋糕,正午时分,这位年近古稀的“独行侠”攀临海拔1614米的险峻北峰,即当年解放军“智取华山”之所在。
路远近只有鞋记得,道泥泞只有脚知道。群山嵯峨峦绵延,回望处,人在峰上行。——“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如今,喜欢赶路的他健步走在新征程上——研读宋词词调。
“学者”——腹有诗书气自华
称他“学者”,恐会遭人腹诽,毕竟他只有讲师职称。不过,假如能亲睹这位耄耋老人用工整蝇头小楷书写的16开26本笔记,假如其著作能顺利付梓,假如知道他正努力填补一项诗词研究空白,人们也许会认同此称谓。
词调是张老先生的另一个兴奋点:
音分平仄,平调长,表缱绻情意;仄调短,寓奇崛之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宋词的韵律感最强,其韵脚摈弃平仄混押,或缠绵悱恻,或雅致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若行云流水、起伏跌宕。如《满江红》中岳飞的名篇“怒发冲冠”,双调93个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对仗,入声韵……
虽学出林业,半生醉心林海松涛,但他在杏坛耕耘之余倾心于宋词的豪放与婉约,放下教鞭,更是潜心于词调的研究,目前书稿已完成2/3,预计今年底能出版。
简朴而整洁的卧室兼书房内,老式两开窗前,陪他写教案、批作业、“狠斗私字一闪念”,如今又伴他夙兴夜寐研读的“老伙计”——两斗桌已是油漆斑驳,《词律》等几十册被翻得起毛边的工具书像列阵的兵士,更多的书则躲在蓝色布帘后的书橱里。西面壁上,是郑成功的自励名联: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寡欲养性、读书静心是张老先生推崇的养生之道:少私寡欲,胸怀坦荡,净化心灵。诗书悦心,启迪智慧,平和心态,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多读书、勤动脑是心旷神怡的思维体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近一个世纪的熙熙名来攘攘利往中,他用读书坚守着精神家园。
“隐者”——一蓑烟雨任平生
张老先生身高1.8米左右,手、脸上没有老年斑,尤其是十指修长,指肚饱满、指甲光滑……这些得归功于他的养生秘诀之三:管好嘴——每天保证4大杯白开水;不吃过咸过甜过腻食物;不用滋补品;少烦语,远恩怨,节嗜欲,薄滋味。
他还有一套防治感冒的“绿色疗法”——俩拇指微曲,用指关节自眉心沿鼻翼下滑至迎香穴处轻刮30次;俩拇指腹分按于脑后枕骨的风池穴,余指附于头部两侧,由轻至重按揉1分钟。据张老先生称,此法不仅能有效防治感冒,而且可减轻、消除感冒引起的不适。
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三居室,50多平方米,无厅,很是局促。北面,有围墙从不足两米处直逼过来,墙外是车马喧阗的中州路,幸有已葱茏的国槐分绿于墙内;南面,密集着一栋栋楼房。
作为林校的元勋,直至退休前他还仅是普通讲师,工资甚至还不如在该校执教的学生的学生——鉴于他的贡献,政府和学校多次要给他晋级升职加薪,但都被他“转让”给了后来者。
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动养其体,静养其神——这位目光慈爱、言词宽和,善忘仇隙、以德报怨的仁厚长者、近禅隐者,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他心灵的天幕上,接踵而至的攘扰和磨难已被岁月的风雨打磨殆尽,而蒙受的恩泽和关爱,却像星月一样熠熠闪耀。即使只是得到了一枝绿色,他的胸襟中也满满的是对整个春天的感恩。
如果您身边有善于养生的健康老人,您可以向《养生人物》栏目推荐,联系电话:13837943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