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基金业一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甚是吃惊。不论是基金管理人还是中介者,还是基金投资人,都在“被迫”中变化着。记者特别邀请国际金融理财师张晓宾、王韶华对当前基金业的“新八景”进行了点评。
新景一 基金密集发行
从2月新基金发行破冰以来,新基金发行突然成了家常便饭,一度有单周20只以上新基金在发行,股票型、债券型,蓝筹、中小板等品种多样,但都面临销售难的窘境。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去年8月以后管理层停发新基金时,投资者正需求旺盛。
点评:基金停发意味着管理层竭力在减少投资风险的积聚,基金的频发意味着管理层呵护市场的意愿,但是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监管层这种硬着陆调控的效果如何值得深思。显然,停发和密集发行并未起到很好调控效果,如果去年是放缓而不是停发,股市调整或许就不会这么惨烈。管理层如果能使用多种调控手段,采用软着陆形式,让基金发行走向市场化,或许对基金管理人以及投资者都会有益。
新景二 募集期无奈延长
从首日一小时告罄,到募集期内难以完成“任务”,不少基金人士在感叹,投资者的脸色也如此善变。如今,延长募集期的基金在不断增加,截至上周,新发基金已有10只宣布延长募集期。
点评:超常规发展使基金患上了浮肿病,前期只是一味跑马圈地,而忽视了精耕细作。这使得基金并未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助涨助跌”。如今,巨大的市场变化,一方面提醒基金管理人不要只坐顺风车,他们还需要再花工夫研究市场、提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让投资者明白投资基金并非稳赚不赔,惨痛的代价终于换来理性的回归。
新景三 重回 “小个头”时代
虽然延长募集期,但并未为基金带来好运,“迷你型”成为今年新基金的一大特征。据Wind统计,截至5月底,完成发行的30余只基金平均规模不到30亿元,一季度新基金的平均募集份额只达到了2006年的1/2。且此形势一日不如一日,新基金规模不足10亿元的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博时、富国等一些老牌明星基金公司。
点评:“船小好掉头”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当前的基金不仅个头小,而且质量差。从一些基金巨大的单比投资额度来看,很可能是为了完成募集在凑数,这会对一些基金今后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
新景四 闭关基金争相出关
从去年以来,陆陆续续有多只明星基金实行了“闭关”政策,其目的则是为了作出更好的业绩。近段时间以来,相继有多只闭关基金宣布出关,像上投摩根旗下的中国优势和阿尔法基金以及光大保德信旗下的光大量化基金等。
点评:这是基金公司一个很好的营销策略,但“出关”后,其本质则是面临赎回的压力,这个压力自然会传导到股市。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机构投资者暗示当前市场已处于相对安全区域。
新景五 报告会“火焰”依“熄”
去年,投资者听取报告会是沉浸在一片快乐海洋中,可谓热情如火,激情四射。而两三个月前,投资者的“快乐火焰”开始向“忧愁火焰”转变,报告会上基金管理人成为台下投资者质疑的对象,近期随着台下投资者人数的骤减,“忧愁火焰”也在逐渐熄灭。
点评:当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焦虑的时候,说明投资者还抱有信心,市场很有可能未行进到底部;当关注的人数开始减少时,说明投资者的信心在一步步丧失,也可能正是市场底部浮出水面的时候。但这也反映出投资者不够成熟,全然不理会并非理智做法,吸取经验和教训,选定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最重要。
新景六 不再天天盯净值
曾经,几乎每个银行营业网点门前每天总围着一群人,他们在仔细看银行贴出来的基金净值。但如今,这样的人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点评:虽然这样的转变是伴随着投资者资产缩水发生的,但这样的风险教育或许会让投资者记忆更深刻。但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定期查看基金业绩还是有必要的,剔除掉不适合自己的品种,才能在市场机会来临时享受收益。
新景七 着急赎回基金
“反弹了,就赎回”,“解套了,就赎回”,“当前还略有收益,要不先赎回了”,这些都是近段时间投资者的普遍心态。这与去年排队申购、着急申购的情况截然相反。
点评:对投资者而言,做投资千万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冲动的申购和冲动的赎回都不是理性的表现。走和留关键还是要看市场的基础和趋势,否则留给自己的总是风险,错过的总是机遇。
新景八 质疑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就是骗人的!去年以来我大部分利润都没了,个别品种都蚀本很多了,这就是长期投资的价值?”长期投资如今在遭受着很多投资者的质疑。从6124点调整以来,基金公司张口闭口说的长期投资,带给投资者的是巨大的风险和本金的受损。
点评:诚然,历史显示长期投资是没有错的,但是否适合所有的人,是否适合所有的资金,长期投资究竟是多长时间,5年、10年还是50年甚至更长,都应该是基金管理者、银行代销机构,尤其是投资者自己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对银行而言,在用信誉销售基金的同时,若能对投资者提早进行分类、提示风险,就可能很快跨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记者 刘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