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童年想必是一块土壤,植下什么种子,早晚都会发出芽来,然后影响他的一生。成年的我对古诗文的喜爱,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则来自于童年时父亲对我的教导。
小时候,我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上学,读的是复式教育——一个老师教我们一到四年级的所有学生(20多个)。
我们的教室曾经是一个黑暗的窑洞,后来是一间牲口棚。而父亲却在洛阳郊区一所相当不错的中学里工作,担任校长。父亲小时候因为家贫没有读过几年书,他的那点文化知识是全靠自学得来的。也许是父亲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每次寒暑假回家,在完成繁重的田间劳作之后,他总要检查我的功课,让我读几本课外书,还额外让我背诵一些古诗。
那时候,我家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买书似乎是一种奢侈。但父亲仍然节衣缩食为我买了一些书,至今仍保存在我书柜里的是那本已经发黄了的《千家诗》。当然,这也是我至今没有读完的一本书。不过,一年当中,我总要拿出来几次,随便翻翻。
看到书上父亲的字迹,我常常想起童年时父亲教我读《千家诗》的情形:夏天,我和父亲坐在院子里的树阴下,父亲一手拿着芭蕉扇扇着蚊蝇,一边教我认读古诗,我常常是汗流浃背,所以现在书上还留有汗渍;冬天,我们多在午间太阳正暖的时候读书。那本《千家诗》是长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用的是繁体字,所以父亲要在繁体字旁边标出相应的简体字,我才能读背。
当时我对古诗的兴趣,还没有对汉字的变化兴趣大呢,心里不去管“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是什么意思,老去琢磨古人为什么不用简化字?这样太省事啊!
现在,我子承父业成了一名教师,成了一名副校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真想在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心里播下一些优良的种子,期待着有一天他们能发芽、生长。
讲述受益于父母教育的小故事,请将征文发送至电子邮箱:haofumu@haofumu.tv或送至西工区八一南路24号城市杰座三楼316室,联系电话:63313669;或登录“好父母教育咨询网”(www.haofumu.tv)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