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万元户”这一叫法流行自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词汇之一。那一年,洛阳也涌现出了第一批“万元户”,47岁的陈书奇靠种花卖花,成为了其中一员。与当今的“富豪排行榜”类似,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万元户”作为先富起来的人的代表,也曾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正是因为陈书奇们的出现,“致富光荣”的意识开始深入人心。
在关林不锈钢厨具市场,75岁的陈书奇是个大名人:他文明诚信经商,他慷慨解囊助教,他献出祖传秘方,他古稀之年入党……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还曾是洛阳第一批“万元户”之一。
“想当年,俺带头当上了‘万元户’,政府给俺披红送匾,广播里见天就有俺的名字,人人都对俺高看一眼……老天爷,那可真叫不得了哇!”如今,再说起这段光荣历史,陈书奇老人依然“牛”气不减。
1980年,自信“天生抓钱命”的陈书奇靠种花卖花,家庭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年轻读者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1万元算得了什么,当年的“万元户”凭啥就这么“牛”?
“越穷越光荣?那是歪理!”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的思想仍在社会上占居主导地位,在农村地区尤甚,“谁富就斗谁”。“地没一分,椽没一根,穿条裤子露屁股,这人才算是好人”——这首民谣正是当时人们贫富观的生动写照。十年动乱期间,这种思想更是发展到极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有点钱的人也不敢轻易露富,即便买了件新衣服,也要故意剪个洞、补个疤,才敢穿出门去。
“越穷越光荣?那是歪理!”与那个年代很多人不同的是,陈书奇从来不相信那一套。在他看来,“只有好吃懒做的人才会这么想,这种人永远也发不了家”。
“那其实是一个人人都穷的年代,人们一是不敢露富,二也是实在无富可露。”陈书奇回忆说,“在农村,一亩地最早只出100多斤粮食,一年四季吃粗粮,穿的是自家纺棉做的粗布裤子,穿坏了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再穿好几年,最后又当成衬裤穿……”
陈书奇祖上是原偃师县南蔡庄公社古城大队(现偃师市首阳山镇古城村)农民。1950年,17岁的他娶了一个大他3岁的媳妇,一家人就靠七八亩地过日子,嘴巴倒是能勉强顾住,但手上没一点闲钱花。
年轻气盛的陈书奇并不甘于贫穷:“俺的小名叫陈抓,天生就有‘抓钱’的命,咋能老这样穷下去呢?”就在新婚那一年,头脑活络的他开始到公社的集上摆摊卖小百货,与光种地相比,日子慢慢地好一些了。
“花是地里种的,不算投机倒把”
1966年起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尤其是1970年开展“一打三反”以后,市场日益萧条,很多地方的集上连卖鸡蛋的都没有了。卖小百货的陈书奇也未能幸免。1974年,他因为“投机倒把”被勒令停业,家里的自行车、立柜、缝纫机统统被没收,他本人也被强制在大队连续“学习”了好几个月。打这以后,他被吓得不敢做任何生意了。
然而到了1978年夏,时年45岁的陈书奇已经添了四五个孩子,还有两位老人要供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在现实逼迫下,他不得不重新开始琢磨咋样能挣点钱,又不会再被“处理”。
陈书奇的脑子也真灵光,点子很快就想出来了:“县城的人不是经常去洛阳买花吗?咱就自己种花,再拉到县城去卖,肯定有销路!”他还为自己想好了一套“理论”:“花是地里种的,这总不算投机倒把吧?”
说干就干。陈书奇在村边租了两亩地,然后拿鸡蛋、小米和白面当学费,向王城公园的技术人员讨教种花之道,一边学一边小心翼翼地开始种花。
大约半年后,陈书奇第一次到县城去卖花,一架子车拉了几百盆月季、茉莉等品种的花,一盆只卖0.5元左右。由于县城里从没有人卖过花,他的花一上市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非常抢手,没多大工夫就卖光了。心里很美的陈书奇还是“怕出事儿”,他不敢在县城多待,拉起空车一溜小跑回了家……
“俺成了‘万元户’的带头人”
到1979年年初,陈书奇在县城卖花已经卖出了名气。有一天,县政府的一名干部突然来到他的花车前,让他卖完花后去县政府办公室开个会。他以为自己又要被“说事儿”,心里忐忑不安。
那名干部果然询问起了他种花的始末。陈书奇一五一十地作了“交代”,说到最后,他红着脸强调了好几次自己“种花不算投机倒把”。那名干部哈哈大笑,冲着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的干劲真大,不赖,不赖……”
那次对话最后是怎么结束的,陈书奇已经不记得了,但他欣喜地听明白了一件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过,市场又要重新搞活了,今后可以放心做生意了!
陈书奇兴冲冲地回到家,决定大干一场。为此,他专门跑了一趟四川,进回了两车皮花苗,很多都是洛阳没有的品种。之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县城不少单位都专门请他去帮忙搞绿化。
1980年初夏的一天,又有一名县里的干部跑到集上问他:“老陈,今天卖了多少钱?”他笑呵呵地回答:“一盆花有五毛的、有八毛的、有一块的,总共卖了400多盆,俺得算一算……”那名干部马上拿出小本子帮他算账,一算出结果就惊奇地瞪大了眼:“老陈,你这一天少说也收入了200多块,这一年多下来,你早就是个‘万元户’了呀!” (下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