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先儒后人留匾 见证两家渊源
如坐针毡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晚报》评价网上调查>>>
匾额背后的故事
先儒后人留匾 见证两家渊源
记者 孟国庆 文/图
  匾额状况:“两铭儒宗”匾长1.90米,宽0.83米。上款为“己酉仲春赠轩如张五亲家先生”,下款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四级年家姻眷弟程圭璋顿首拜”。

  专家评析:此匾为程颢、程颐后人程圭璋赠与张载后人张翰昂的匾额。经推算,此“己酉”年应为公元1789,清乾隆五十四年。这块匾据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我家有块儿好匾”

  “两铭儒宗”的发现,源自于伊川县白元乡夹河村张永生的毛遂自荐:“我家有一块儿匾,很不错,你们来看看吧!”

  我们满怀期望,立刻前往。可见到张永生,问起匾额的情况,他却说不清匾的主人。

  在张家院内的杂物堆里,张永生翻出落满灰尘的“两铭儒宗”匾额。尽管年代久远,但匾额保存较好。底色是黑色,“两铭儒宗”四个字上的描金依稀可见,上款为“己酉仲春赠轩如张五亲家先生”,下款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四级年家姻眷弟程圭璋顿首拜”。下款下方有两个红色篆书印章,匾额正中上方也有一个红色印章,但都难以辨认了。

  匾额上显示的信息非常少,我们产生很多疑问:这个“己酉年”到底是哪一年?“轩如”应该是匾主人的字或名,但这个人究竟是干什么的?“五亲家”中的“五”是何意?正文的“两铭”又该如何理解?赠匾的程圭璋是什么人?他自称“年家姻眷”,“年家”如何解释?

  张永生说,这块匾本来是挂在老宅的门口,1970年老宅扒了,这块匾被当作床板才保存下来。但村里再没有人能说清楚匾的来历了。

  尽管“一切不详”,但因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个身份,就已经能判定确实如张永生所说,是一块好匾!

  翰林与翰林院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唐代。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于明朝,清朝沿袭,为一个正八品的官衔,因由皇帝所赐,又为世袭,享有很多特权。

  更特殊的是:这个官衔授予有着非常强的指向性质,最多时也只有28个名额,历代都是由先圣、先贤、先儒的后人来继承。如孔子后人、历代“衍圣公”的二弟、三弟承袭两个名额;孟(子)、颜(回)、曾(子)、周(敦颐)、张(载)、二程这些人的后人,也都能有一到两人世袭这一职位。

  由此可以判定,题字赠匾的程圭璋,应该是二程的后裔。

  可是,这样一个大儒的后人,为何称“张轩如”为“儒宗”呢?难道这个“张轩如”也非常特殊?

  一本家谱破解谜团

  村里71岁的老人张思贤拿来一本家谱,扉页上写着“两铭世家”四个字,这与匾额上“两铭儒宗”相互印证,让我们想到“张”姓和张载。

  张载是北宋哲学家,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关中大儒,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的《东铭〉、《西铭》是两部经典著作。

  这里的“两铭”,应指代张氏,同时也点明张载的成就,暗含仰慕之意。而就此可以确认,这个“张轩如”应该也是张载的后人,并且和二程的后人有姻亲关系。

  而家谱的记录似乎也印证了我们的看法,张氏家谱记载:“张氏旧谱为陕西省凤翔府眉县人……越约三百年,至大明洪武初期迁伊,始祖琦定居夹河……”

  这一记纪录让我们兴奋:如果这个“张轩如”确实是张载后人,并且是夹河人,那么张氏家谱里一定会有他。既然他被二程后人、一个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称为“儒宗”,他在当地或者学术上应该有些建树才对。

  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先从家谱中的“历代名人录”中开始找起。

  果然,在清代名人中看到这样的记录:“翰昂,字轩如,贡生,应授修职郎。”几乎在第一时间,张思贤就断定:“就是他,他就是匾主人。”

  张思贤说,他是“始祖琦”的第十八代传人,此前他也查到自己属于“张翰昂”这一支的后人,而“张翰昂”是“始祖琦”的第十二代传人。

  我们又翻看家谱中的世系表,果然在第十二代找到了张翰昂,同时也发现,他的两个侄子,程善和程统中,都“配程氏”,也就是说,张翰昂的某个侄儿媳妇,或者两个侄儿媳妇都是二程的后人。

  张思贤说,夹河村95%以上的人都姓张,家谱中也显示,夹河这一支张氏后人,多有出任洛阳、建平县、渑池县、林县的“教喻”,“教喻”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被称为“儒宗”虽有些勉强,但也说得过去。

  到这里,我们已经能大致拼凑起一个轮廓:一方是张载后人,一方是二程后人,同为儒学世家;一方是八品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方是八品修职郎,从品级上说都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这确实是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而程圭璋虽自称“弟”,他们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家关系,市民俗博物馆的专家范西岳说,“五”在古文中有“偶”、“类”的意思,这是程圭璋给“类亲家”张翰昂的赠匾。

  北宋两大家的渊源

  匾额上的“己酉”年到底是哪一年?    

  翻阅许多资料后,我们发现,关于程圭璋的记录非常少,其生卒年代已无从考证。但程圭璋在其有生之年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和程拟璋、程振洛一起续修了《河南程氏正宗谱系》。此书完成于清乾隆57年,即公元1792年。

  程圭璋前后的清朝己酉年,分别是公元1729年、1789年和1849年,而主持修家谱是件大事,年纪太小或太大都难以完成,因此可以基本断定这块匾题于公元1789年,也就是程圭璋完成《河南程氏正宗谱系》的前三年。

  对于“年家姻眷”的提法,范西岳说,按照清朝的习俗,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程圭璋是贡生,应该参加过科举考试,这里的“年”或许是“同年”的意思,而“家”则或许是“通家”的意思。

  “通家”的典故来自于东汉末年孔融拜会李膺的一段史实。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但是他“不妄接宾客”。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他小小年纪如此聪慧,是个“异童”(《世说新语·言语》注引《融别传》)。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

  而历史上,张载和二程的关系要比孔子和老子的关系亲近得多。张载是二程父亲程鮱的表弟,也就是二程的表叔。公元1061年,张载首次到京师汴梁讲《易经》,可是当他深识二程兄弟后,自知《易经》之学不如二程,就此终止讲说《易经》。由此可见,张家和程家为“通家”一点也不为过。

  范西岳认为,这里所说“年家姻眷”,是指程家和张家世代交好、互为姻亲的意思。“二程故里”在嵩县田湖镇,距夹河村不远,互为姻亲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这块匾,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北宋张载“关学”和二程“洛学”这两个理学世家的密切联系。

  栏目统筹 陈运团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