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年过后,人们感受到了近年来少有的持续寒冷。1月3日至9日,我市平均气温比历史同期低了4.7℃,属严重偏低。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关于寒冷的数字,进一步增强对寒冷的了解……
冰城,冬夏温差100℃
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是位于西伯利亚大陆腹部的雅库茨克,这里冬天气温常降至零下60℃,夏天最热可达40℃,温差100℃,是全球大陆性气候表现最典型的城市。
雅库茨克市建于永久冻土层上,有冰城之称。这里的门窗要设3层至4层,以防止冷气侵入。冬天,人们呼气时,可以听到热气立即变成冰碴的声音;鱼从河里捞上来即硬如石头,小鱼可当冰棍来吃。在户外,汽车轮胎很快就会因颠簸而破裂,钢铁如冰一样脆而易折,人造革鞋底十几分钟就会破碎。
能挺住零下190℃的蝇
说起世界上最耐寒的动物,人们可能会想到北极熊和企鹅,其实,世界上最耐寒的动物是尼日利亚蝇。其幼虫在零下190℃的液态氧中照样能发育,而且能活上47小时;在零下270℃的液态氧中,这种蝇至少能呆上5分钟。
脊椎动物中最耐寒的当数南极企鹅。企鹅是一种古老的动物,作为南极的“老住户”,它的羽毛已变成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绒服”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是抵御南极的酷寒也绰绰有余。另外,企鹅的皮下脂肪层特别肥厚,这对它们维持体温也很有帮助。
眼睛,人体最耐寒部位
冬天寒风刺骨,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戴上棉帽,仍会被冻得手脚冰凉,鼻尖发红。不过,同样暴露在体表的眼睛却不怕冷。即使眉毛结冰了,眼睛照样可以顾盼自如,丝毫不觉得冷,这是为什么呢?
生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会感觉到寒冷,是因为皮肤及内脏器官存在着温度感受器,使大脑可以感知温度的变化。眼球上只有负责触觉和痛觉的神经,没有传导寒冷感觉的神经,因此不管温度多低,眼球也不会觉得冷。
从结构上说,鼻尖、耳缘和手指处的毛细血管丰富,遇冷后,毛细血管迅速扩张,散热比较快,所以这些部位的温度也特别低。而眼球前面的角膜是不含血管的透明组织,散热较慢,同时柔软且血管丰富的眼皮罩在外面,就像两扇大门挡住了寒冷。因此,眼球的温度实际要比完全暴露在外面的鼻尖、耳缘、指头高,眼睛也比人体其他器官更能经受寒冷的考验。
耐寒极限不断被超越
2009年1月1日,有“冬泳奇人”之称的大连人苗治青在5.5℃的海水里畅游了1个多小时,挑战了个人的耐寒极限。2010年1月1日,他在2.8℃的水中呆了1小时05分,安然无恙。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人类的耐寒纪录。
1994年6月,徐卫江在上海一个零下18℃的冷库内,仅穿一条短裤,静坐了2小时22分。
1998年1月,金松浩在哈尔滨零下20.1℃至零下21.0℃环境中,度过3小时22分,创造耐低温新纪录。
1998年3月,在陕西省三原市进行了一次集体耐寒试验,共有33人参加,其中男性20人,女性13人,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1岁。他们在零下22.5℃至零下23℃的冷库中度过了5小时16分。
试验者可耐受的温度越来越低,坚持的时间不断延长,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耐寒现象呢?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不过,人体最外表的部分如皮肤、皮下组织等,温度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较大改变。在寒冷环境中,其温度可明显降低,尤其是远端肢体的体表温度下降幅度最大,人们常说“冻得手脚冰凉”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即使手脚冰凉,人体内部如心、肺、脑、腹腔内脏等处,温度还是保持在37℃左右,这也是新陈代谢和其他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耐寒能力可通过锻炼得到增强
恒温动物是依赖体温调节系统来保持体温的。体温调节系统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其运作原理与恒温箱基本相同。
在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方面,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优越的条件。但是,对每个人来说,抵御寒冷的能力不尽相同,这种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
比如,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人要比长期生活在温暖环境中的人耐寒;青壮年比儿童和老人耐寒;体质强壮者比体弱多病者耐寒。经常洗冷水澡或进行冬泳的人耐寒能力也较强,说明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得到增强。
日本的小学要求男孩在冬天穿短裤,女孩穿裙子,通过这种锻炼,他们的感冒发病率明显降低。
不过,人类的耐寒程度还是有一定极限的。因船失事落水的人能生存多久呢?研究表明,水温0℃时,人可忍受15分钟,5℃时为1小时,10℃时为3小时。
但也有特例:2001年,加拿大女孩艾丽卡·诺德比被冻僵,体温降至16℃,后来她被成功救活且日后生活正常,而她也成为人类有记录以来体温最低并活下来的人。
人类耐寒极限数据
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会稍微超出37℃。一旦体温降到36℃,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都会受影响;降到35℃,走路变得困难;降到33℃,人会失去理智;降到30℃,人会失去知觉;而体温降到20℃,人的心脏将停止跳动。不过,儿童忍受低体温的能力更强一些,因为孩子的器官复原能力更强。理论上的人类体温最低极限是0℃。在这个温度下,人体组织会结冰,体内的细胞则会被摧毁。 (辽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