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显德七年(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定都汴梁,以洛阳为西京。赵匡胤生于洛阳,他当上皇帝后几次欲把都城迁往故乡洛阳,为此把皇陵选在洛阳的京畿之地巩县,但屡遭大臣反对,此事便搁置了下来。
赵匡胤信道,曾遣特使修北岳恒山、西岳华山等名山的道观,并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他还下诏在自己的出生地洛阳夹马营修建道宫,赐名洞真宫,又挑选名道胡又玄等31名道士,长居洞真宫中。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回洛阳故居时,遇大雨倾盆,连日不止,便命近臣到邙山太微宫行祭祈晴,不日,果然雨止。
宋太祖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亦信道,当上皇帝后几番巡幸洛阳,下诏将洛阳太微宫恢复最初的宫名上清宫,又命仿照洛阳上清宫,在汴梁城中再建一座上清宫,以便随时祭祀。由此,上清宫之名日益响亮,全国各地修建的上档次宫观也开始沿用“上清宫”之名。
宋太宗驾崩,其子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与唐玄宗、后唐庄宗及明宗一样极力崇信道教,把道教推向国教地位,使中国道教再次走向鼎盛时期。他三次驾幸上清宫,为历史留下一段深深的感动、一段深深的遗憾。
景德四年(1007年)二月,真宗率文武百官第一次“幸西京洛阳上清宫”。真宗除主祭外,还下诏在上清宫举行大型臣民聚会,饮宴三天,场面宏大,非常热闹。
这次皇帝驾幸并欢宴,使得上清宫声名鹊起,全国各界名流纷纷到访。为进一步宣扬上清宫的崇高地位,上清宫住持又特意邀请当时洛阳著名画家武宗元到宫里作画。
武宗元,字总之,洛阳白波(今孟津)人。他少年聪慧,精通诗书,尤喜绘画,经常到洛阳道观、寺院观赏临摹唐、五代名家壁画,年纪轻轻即成为道释画名手。他的笔法兼有曹仲达和吴道子的风格,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誉。
武宗元应邀到上清宫作画,时年17岁。他经过反复思考,在廊壁上画《三十六天帝像》,其中的《赤明和阳天帝》画的是真宗之父、太宗赵光义真容。
按照道家学说,每一个王朝都要顺应五行(木火土金水)次序。宋朝是“以火德王天下”的。太祖、太宗的诞生地洛阳夹马营,后人叫爽明街、火烧街,就是因为宋太祖诞生时,此街一片红光笼罩。戏剧中的宋太祖挂的是红胡子,又叫“赤须龙”;太宗俗叫“赵二蛇”,是赵家第二条龙,也是应的火德命。所以,用“赤火”来影射宋朝皇帝再恰当不过。道家又传,赤明和阳天神属于南方的天帝,南方五行属火,相配宋朝火德。这就是武宗元所画《赤明和阳天帝》的缘由。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三月,真宗第二次驾幸洛阳上清宫,在近臣的簇拥下,依次仔细观赏唐代吴道子的壁画《老子仕胡图》、《五圣千官图》,赞不绝口。忽然,他在《赤明和阳天帝》图前停下,不禁脱口惊呼:“此真先帝也!”即命朝臣焚香,亲自跪拜,停留良久,不愿离去。经宰相张士逊再三相劝,他才恋恋不舍地走开。事后,张宰相曾写诗记载此事,称“曾此焚香动圣容”,可见此画感人之深。
真宗回到东京汴梁后,亲自写了《西京内东门弹丸壁记》、《朝拜诸陵车西京记》等三篇文章。这天,他召集群臣到后宫苑,传阅他的文章。他说:“我写的不精优,却没找人代笔。”文章充满对道教的敬畏和对父皇的追思,情真意切,群臣读后都唏嘘不已。
(徐晓帆 赵荣珦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