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你不会理解一滴油到底有多香。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基本上属于“区域农业”,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种什么就吃什么。
譬如,整个豫中南地区的食用油结构,基本以菜籽油、芝麻油和动物性油脂为主。现在很叫座的花生油,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因为生产队种的那一点点花生,逢年过节用来哄小孩儿都不够。
那时,芝麻产量很低,印象中大人说一亩地不会超过50公斤(随着种子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提高,现在芝麻的亩产量能达到150公斤)。就算不太好吃的菜籽油,也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
由于食用油的供应严重不足,农村家庭平素里很少炒菜,菜基本上以凉拌为主。
现在,到平顶山、南阳一带出差,人们总要品尝当地十分出名的炝锅肉丝面和肉丝焖面。而彼时的平宛农家,每天一顿汤面条都很少放油,调味的主要办法就是多放盐和辣椒。
上周回平顶山看娘,我带了两瓶可以帮助老年人调理肠胃的亚麻籽油。娘是个急性子的老人,硬要当场尝尝这种没吃过的油的味道。
当瓶盖打开,娘拿来筷子,我们俩都笑了。是的,这里有一个娘俩儿40多年都没有公开的小秘密。
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生活在农村,这种家庭叫作“一头沉”,优点是每月都有几十块钱的收入,缺点是没人挣工分,只能吃按人头分的“照顾粮”。
所以,我家的汤面条很少放油。
小时候,我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天天和家里人斗智斗勇。每当晌午或者晚上家里做汤面条,我就赶紧找一本书,很正经地去读,任谁来叫就是不吃饭。
等一人端着一碗面条去了“饭市儿”(农村人扎堆儿吃饭的大街),我便盛上一大碗面条,在确认家里只剩我一个人的时候,打开五斗橱,翻出娘自认为藏得很隐蔽的那瓶小磨香油:拔掉塞子,两根筷子往里面那么一插,再往面条里那么一搅,销魂的香味加上做贼的刺激,不可言表,不可言表啊,哈哈!
从六七岁开始,我就这么偷油吃,一直到上了初中,那个五斗橱被淘汰,那瓶油总是满满的。
我和娘都守着这个秘密,谁也不说破。
由于家里已经很少有人种芝麻,吃小磨香油也都是要买的,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我这个整天忙着研究食品安全的儿子身上。
每次带回去正宗的小磨香油,我都会拧开盖子,拿来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