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一年了,春节不吃点儿好吃的总觉得亏得慌。
啥好吃?河南戏《关公辞曹》里是这样唱的:“顿顿饭四个碟儿两个火烧。”山东人大概想吃大饼卷大葱,就如《下陈州》里唱的那样:“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
诙谐的戏词,唱出了旧时贫民对荣华富贵的理解:宫里的娘娘必然天天吃红烧肉,真馋人呀!
其实,肉吃多了会腻。现在甭说城里人了,就是洛阳乡间,过年使劲儿吃大鱼大肉的人也不多,反而是凉拌银条这类爽口凉菜“下货”快。
凉菜配酒最得劲儿。宫里的娘娘八成也是这么想的——古时候过年,宫廷饮食的重头戏就是喝酒吃凉菜:酒是椒柏酒、屠苏酒,菜是五辛盘。
谁最小,谁先喝
椒柏酒和屠苏酒都是药酒。古人认为,大年初一喝药酒能祛风辟邪、延年益寿。
东汉时期,洛阳是国都。据古书《四民月令》记载,那时的人过年都喝椒柏酒——用花椒和柏叶泡的酒。
魏晋南北朝时期,屠苏酒开始流行。
史载,“屠苏”本是草庵。庵中住的人把药囊投到井中,大年初一喝上两口井水,以求辟邪除祟。后人据此炮制出了屠苏酒。
另有传说,屠苏酒的发明者是“神医”华佗。唐朝“药王”孙思邈长年为屠苏酒做免费广告,在他的卖力推荐下,宫里的娘娘也觉得过年喝屠苏酒好。于是,唐宋时期,屠苏酒风靡宫廷内外。
喝屠苏酒有规矩:年少者先喝,年长者后喝。人们不服老,大都不愿最后喝,苏轼挺想得开,“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只要活得久,最后一个喝屠苏酒又何妨?
要仪式,重口感
五辛盘是用5种辛辣食材做的凉菜拼盘,是春盘、春饼的雏形。
“辛”既点出了口感,亦点出了情感——辞旧迎“新”。
孙思邈也给五辛盘做过免费广告:正月初一“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春寒料峭,人们容易感冒,吃辛辣食物有利于预防时疫。
五辛盘的原料历代略有差异,魏晋时期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唐朝人嫌其单调,添加了时令蔬菜,并将五辛盘改名为春盘。吃春盘的日子改在了立春当日。
在某些朝代,过年时人们还要“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
“鸡”谐音“吉”,大年初一吃鸡,图的是大吉大利。吃“却鬼丸”,顾名思义,为的是驱鬼辟邪。
我敢打赌,椒柏酒、屠苏酒的味道不会太好,因此它们逐渐被后人忘到脑后去了。
爽口的凉菜拼盘,至今仍在春节的饭桌上出现。仪式感很重要,没有仪式无法证明节日的特别;口感也重要,过节吃得不好影响心情。现代人就是这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