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是除夕,你家的丸子、排骨都做好了吗?放眼洛阳人的春节餐桌,小酥肉、腐乳肉、蒸丸子、黄焖排骨……竟然都是扣碗,都是肉。对于洛阳老百姓来说,春节蒸扣碗是必备的程序,即使没人吃,也得摆上一两碗压压阵。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你嫌扣碗肉多、油腻,在计划经济年代,它可是“宝”啊!
春节前的流水席
2日清晨,家住孟津县平乐镇的袁师傅,带着十几名帮手,开着四辆满载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的货车,赶往偃师市首阳山镇的一户人家做喜宴去了。他是一个专做流水席的厨师,不需要厨房,在空地上支起锅来就能做宴席(右图)。菜品都是地道洛阳味——扣碗,吃一道上一道,如流水一般。
流水席在城市已销声匿迹,在乡间偶尔还能寻到它的踪迹。裹上面炸鱼、炸肉,开锅上笼蒸……所有程序均在室外完成,有时拿个小板凳就能当案板使,这可不是任何一个厨师都能做到的。
寒冬腊月,宾客在院落的棚子中吃得正香,一旁的蒸锅呼呼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袁师傅做流水席有经验,他做的扣碗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每逢春节,请袁师傅到家里做团圆饭的人可不少。
时间回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袁师傅还是个小伙儿,他的春节就是伴着一场场流水席度过的,洛阳乡间有习俗,多是正月娶媳妇。
过年娶媳妇吃大餐
不是正在说过去的春节美食吗?怎么聊起娶媳妇了?其实,过年娶媳妇的习俗和吃关系不小。“春节时正值农闲时节,农民们有时间准备婚宴。”袁师傅回忆。家家户户的年货都准备齐全,趁着春节娶媳妇,还能请七大姑八大姨吃顿大餐。
计划经济年代的粮食、肉品都限量供应,只有种田、养家畜的农户才可能有多余的粮食。过年蒸扣碗,这是生活条件好时才做的,袁师傅知道,“当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是吃烩菜。”不假!那个年代的春节,在洛阳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烩菜,就是饺子。直到现在,很多人家过年,也得上盆烩菜念念旧。
娶媳妇是人生大事,总不能请亲戚吃烩菜吧。主家狠下血本,杀鸡宰羊,请来厨师做流水席。那时的扣碗多是“偷工减料”做出来的,用筷子拨开表面一层肉,下面都是豆腐和扁垛。即使如此,宾客们也是放开肚子大吃。
家住伊川县的闫英伟,兄弟四个都是春节娶的媳妇。每次儿子结婚,老娘担心提前炸好的酥肉、排骨被老鼠啃了,或是被嘴馋的孩子偷吃了,就点根儿蜡烛,裹着棉袄,彻夜守在厨房里……
那时只要能吃好,过年就有意思!只要能吃好,婚礼就办得排场!婚宴过后,剩菜成了宝,春节时天不热,剩菜能放好几天。给邻居拜年时端一碗当见面礼,真是美着哩。
难忘春节头一餐
遥想当年,百姓过年除了盼着吃肉,有些民间饮食习俗也不能忘。同样是做洛阳扣碗的厨师胡师傅,对“头脑汤”记忆深刻,“俺小时候,一过年就得喝它”,正月初一的清晨,睡意正酣的他会被爹娘拉起来喝汤,想想也怪遭罪的。
此习俗在洛阳不少地方都有,有人觉得“头脑”和“头闹”谐音,希望新一年热热闹闹。“俺妈先是用红薯粉做成凉粉,再把素丸子、海带、萝卜、白菜……放进锅中炒,之后加入肉汤煮,最后放入凉粉和调料就行了。”在胡师傅的印象中,他家人常把“头脑汤”叫“凉粉汤”。
一早被灌下一碗汤,睡眼惺忪的胡师傅全然不知味道,“就觉得稠乎乎的,有咸味”。之后,爹妈还要让他端着一碗“头脑汤”摆到神仙画前当供品,在磕头拜神时,忽听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胡师傅这才清醒过来——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