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月23日 星期
独家连载
创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上)


陆柱国是河南省宜阳县人,1928年11月23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1946年夏,陆柱国考入洛阳高级师范学校,在那里,他接触到苏联文学,如曹靖华翻译的《铁流》、高尔基的《母亲》等。

1948年3月14日,解放军陈赓部队攻破洛阳,陆柱国参军。

1949年渡江前夕,陆柱国成为第四兵团新华分社记者。有一天,穆欣找到他说,香港有一个出版社要出一套丛书,四五万字一本,问他能不能写一本。陆柱国决定把淮海战役中的经历写成小说,这就是《决斗》。

1950年2月,陆柱国把9万字的修改稿请领导审阅。领导很重视,决定先在云南军区与西南军区的刊物上连载,然后出单行本。

1950年10月,陆柱国被调到总政文化部创作组。他在朝鲜战场历时一个半月,写了4万字的中篇小说《风雪东线》。不久,总政文化部创作组解散,陆柱国被调任解放军文艺社小说组副组长。

1952年10月,陆柱国随赴朝慰问团第二次来到朝鲜前线,并去了上甘岭阵地。他大概写了7天,《上甘岭》的初稿便完成了。7天写一本书,有人疑惑,有人惊讶,经过领导的审阅与修改,该作品在1953年《解放军文艺》的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上连载,同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单行本,并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年—1966年)中篇小说集中。《上甘岭》出版后,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被翻译成俄、英、蒙、越等多国文字。

1956年年初,毛烽找到陆柱国说,想把东北解放战争中的黑山阻击战写成电影剧本。毛烽曾是黑山守卫部队的秘书科长。陆柱国让毛烽先写初稿,他把全部精力用来读电影剧本、寻找规律。陆柱国经过一番充电之后,写了第二稿,取名《最后一个冬天》(拍成电影后改名《黑山阻击战》)。1958年全国评出10个优秀电影剧本,其中有《林则徐》《五更寒》,也包括《最后一个冬天》。头一次触电就获奖、投拍,对他后来走向电影创作是个鼓舞。

陆柱国于1959年年底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任编剧。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批示: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中旬,陆柱国奉命与沈阳军区的丁洪、崔家骏合作,把雷锋的事迹写成电影剧本。经过一个月的采访,在距离五一劳动节不到10天的时候,他们开始动笔。陆柱国暗下决心:“五一劳动节前一定拿出初稿。”果然,他于4月29日完成初稿。

初稿题为《酿得百花成蜜后》,定稿时改为《雷锋》。该剧本获总政治部颁发的优秀创作奖。导演是董兆琪,1964年完成影片拍摄。该影片曾久映不衰。

1973年年初,八一厂要根据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电影,谁来写呢?陆柱国说试试看。陆柱国4月4日出提纲,共十一段。陆柱国写作起来就像井喷一样,一个礼拜出初稿供讨论,4月27日根据意见完成修改,打印送审。八一厂投入了最优秀的制作力量,《闪闪的红星》上映后,成为家喻户晓、百看不厌的一部经典影片。

1974年,以西沙海战的胜利为题,诗人张永枚写了一首长诗;作家浩然发表了一部小说叫《西沙儿女》。八一厂也不甘落后,决定拍一部电影,便指派陆柱国到南海舰队的榆林港去采访。陆柱国采访了3天,一气呵成完成了富有诗意的电影剧本《飞翔吧,海燕》。拍成影片后,改名为《南海风云》。影片公映后,初上银幕在剧中扮演男主角的唐国强一举成名。

1977年夏,陆柱国去福建采访,听说了一个新疆孩子被拐卖的故事。之前,他在新疆也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天下真有这么巧的事吗?福州那个孩子和新疆那个孩子是同一个人吗?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还真是同一个人。这个故事生动、曲折,真真切切地展示了维汉两族人民生死与共的情谊,陆柱国决定把它写成小说。

他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中篇小说《吐尔逊的故事》,发表在《十月》的创刊号上,并由北京出版社于同年8月出单行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频道予以连播,反响很大。

(摘自南目的《陆柱国传略》 文章有删节)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